第1024章 IMF的前世今生(第4/5頁)

在低利率刺激下,美國經濟一片繁榮。

1928年12月4日,美國第30屆總統柯立芝發表了其任上最後一份國情咨文。他對國會議員說:美國正經歷一個前所未有、令人鼓舞的繁榮時代。

盡管柯立芝的樂觀受到了整整一代經濟學家的批評,但客觀地說,1924年到1929年的5年,美國經濟確實在突飛猛進。

1924年,美國人擁有一台收音機還是一件新鮮的事兒,但到了1929年,美國已有1000多萬個家庭至少擁有一台收音機。

這期間,美國發明了消費信貸,隨之汽車年產量從1924年的290萬輛,增長到1929年的530多萬輛;這期間,美國鋼鐵產量年均增長8%,而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也從608億美元增加到了680億美元,而人均GNP增長了25%。

當然,同時可以看到華爾街股價指數,25種工業股票價格指數從1924年5月底的106點,上漲到了1929年10月21日的378點。

1928年下半年,白宮已經注意到股票市場與信貸市場相互推動的瘋狂投機,但因為對英、法、德的承諾,美聯儲不敢輕易放棄低利率政策。

1929年2月7日,正當美國還在考慮是否通過加息抑制市場投機之際,英國先動手了。這日,在美國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英國央行單方面將銀行貼現利率從4.5%提高到了5.5%。

此舉驟然改變了資本流向,大量投資人開始用美元兌換黃金,然後匯往倫敦;此舉瞬間導致市場美元流動性收縮,於是,華爾街股市受不了了。

1929年2月14日,美聯儲召開緊急會議,商議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是否該把再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借以阻止黃金儲備急劇下降,但會議無果而終。原因是與會者認為,加息會打壓股市,打壓國內制造業。

1929年3月26日下午,當華爾街短期拆借利率攀升到空前的20%、美國金融市場發生嚴重資金短缺之時,英國央行行長諾曼再次出現在美國,不過,這次他是來要求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立即加息。

8月9日,當紐約聯儲把再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之時,華爾街股市開始走向崩盤。1929年10月24日,華爾街股市崩盤,而英國財長丘吉爾正巧站在紐交所的看台上,他目睹了當天發生的一切,並猶如黃鼠狼般對它叼在嘴裏的山雞嘆息道:“上帝啊,真是可憐的美國人。”

丘吉爾在紐交所的畫面確有其事,至於嘆息是南易看過資料後腦補的,不過也不是他一拍腦門隨意想出來的。

兩年之間,英國迫使美國減息,吹脹美國經濟泡沫,然後再迫使美國加息刺破美國經濟泡沫,這很可能是英國為了維系自身地位而刻意打壓美國的手段。

如果這種猜測是真實的,南易的腦補也算是言之有物。

美國的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確抑制了美國國際地位的上升趨勢,但同時也發生了連鎖反應,潘多拉魔盒被打開。

按照道威斯計劃,德國的戰爭賠款變成了185億帝國馬克的短期外債,而美國發生大蕭條,也導致英美銀行大力從德國撤回資金,迫使德國再次走上擺爛的鋼絲繩。

道威斯計劃雖然是顆毒丸,德國的債務是越還越多,可是債務這個東西是很玄幻的,有的人沒有一分錢債務,但卻窮得沒錢吃飯,愁得每天掉頭發;有的人背著數千億債務,但對他的生活沒有一絲影響,該吃吃,該喝喝,那叫一個安逸。

德國原先是後者,國家雖然背著巨債,但人民的生活還能湊合過下去,也沒有餓肚子的擔憂。本來繼續安淡走下去,或許就沒有二戰的發生,不過形勢的崩潰未必是從內部開始,也可能從外部而來。

一戰後,《凡爾賽協議》以極其苛刻的條件肢解了奧匈帝國,切斷奧地利與匈牙利等東歐國家之間最有價值的經濟循環鏈“資源供給”,以致奧地利工業從此廢墟一片,再也沒能恢復起來。

但是,償還戰爭賠款卻是少不了的義務,此時維也納信貸銀行在摩根財團、英格蘭銀行等巨頭的支持下,變成了奧地利最具實力的金融機構。而英美財團之所以要支持維也納信貸銀行是為了讓它扮演一個很特殊的角色——收購奧地利的中小銀行、奧地利政府為償還債務不得不變賣的優質資產。

維也納信貸銀行在此期間並沒有盈利,只是依靠國內儲蓄和短期外債所提供的現金流動性維系運轉,而收購資產所需資金全部來自英美財團的短期融資。

可以說維也納信貸銀行只是一副空架子,一陣微風吹過就倒。

美國大蕭條,英美財團紛紛撤回資金收縮戰線,維也納信貸銀行的流動性立即中斷,但短期還能慘淡維系。

1931年初春,奧地利與德國趁著英美自顧不暇,重新結成貿易和海關聯盟,此舉嚴重刺激了法國的神經。法國認為,德奧商業聯盟勢必導致重新開始政治與軍事聯盟,從而對歐洲大陸的安全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