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IMF的前世今生(第3/5頁)

沒說的,砍死它。

一戰5年之間,美國工業總產值從不足250億美元,增長到了640億美元,增幅156.7%;美國百萬富翁的人數增加一萬七千人。時任美國財長梅隆承認,戰爭交易美國所獲利潤率高達80%。

另外,在歐洲無力顧及拉美和遠東市場之時,美國對拉美貿易從不到8000萬美元擴張到34億美元;美國已基本控制了墨西哥的石油和橡膠,玻利維亞的錫礦、智利的硝石與巴西的咖啡;美國私人資本對遠東市場的輸出從35億美元增長到了70億美元。

更重要的是,黃金從歐洲流向美國,1919年,美國黃金儲備相當於世界各國黃金儲備總量的40%,並借戰爭所得,從境外投資者手中贖回20多億美元的美國債務,一舉從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

正如美國駐英大使佩奇在1914年10月11日寫給美國總統顧問豪斯的信中所預言的那樣:“戰後,差不多所有歐洲國家都會瀕臨破產,海上將不再有德國。10年以後,整個世界的前途都將會落在我們手中,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可以說,美國之所以會卷入一戰,完全是被資本牽著鼻子走,或者說“美國銀行”面對日漸糜爛,有擺爛、崩盤嫌疑的“英國公司”,為了自己放出去的貸款考慮,不得不派出“商界精英”協助其扭虧為盈。

有了美國銀行的幫助,英國公司和法國公司聯手搶奪了德國公司的市場,但在鬥爭的過程中,兩家公司也是損失慘重,流動資金隨時有斷鏈之危險,於是,三方聯合起來逼著德國公司“凡爾賽”。

法國公司和德國公司在市場上有很多重疊,趁著大勝的機會,法國公司很想徹底弄死德國公司,成為歐洲市場上的霸主。

英國公司卻不是這麽想,它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法國公司,如果不是因為德國公司叫囂著把它們兩家的市場都給吞並了,英國公司巴不得看其他兩家狗咬狗,所以它並不想看到德國公司一蹶不振,最好是半死不活地永遠牽制法國公司。

並且,英國公司還想德國公司好好“凡爾賽”,它還指望德國公司幫其歸還美國銀行的貸款呢。

德國公司大敗,不但流動資金已經消耗一空,還背負巨大的“凡爾賽”,壓力太他娘的大了,這個公司開得沒滋沒味,幹脆別開算了。

德國公司這個想法,法國公司答應,英國公司不答應,美國銀行也不答應,德國公司一擺爛,貸款又有變成不良的可能,思前想後,美國銀行炮制了道威斯一攬子還款計劃。

所謂道威斯計劃簡單說就是,由英美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向德國公司提供貸款,幫助德國公司恢復經濟,並使之獲得償付戰爭賠款能力;德國公司則分5年支付戰爭賠款,最終截止日為1929年9月1日。

為了道威斯計劃的順利實施,英美銀行在柏林設立了辦事處,委派了摩根財團的合夥人帕克·吉爾伯特作為賠款總代理,全權打理與賠款相關的金融業務。

於是,英美銀行把錢借給德國公司,而吉爾伯特會立即把錢變成戰爭賠款交還給英法公司;英法公司再把其中的一部分用於向美國銀行償債,另一部分則用於進口美國商品。

同時,為維護道威斯計劃的順利實施,美聯儲把美國市場利率壓得非常低,這使高息的德國公司債券吸引力大增,從而確保了美國私人貸款源源不斷地流向德國公司。

表面來看,道威斯計劃使英法經濟得到了恢復,也使美國的制造業獲得了歐洲的訂單,同時又造就了金融的繁榮。但是,這都源自德國負債規模的不斷增加,這勢必為日後的危機埋下了種子。

1925年,本該全力恢復經濟的英國,卻十分著急拯救日漸衰落的英鎊地位。其財政大臣丘吉爾四處奔走,試圖重建戰前強勢的金本位英鎊地位,以及1英鎊兌4.86美元的固定匯率。

在他的極力說服下,英美貨幣匯率被固定在1比4.86。但是,把戰前1比4.86的匯率放到戰後,按照當時英美兩國的經濟實力對比,意味著英鎊幣值被嚴重高估,因此英國出口變得困難,而英國人更傾向於持有美元,以致歐洲黃金大量流向美國。

如此態勢讓英國央行行長諾曼無法忍受,但他根本無力說服丘吉爾允許英鎊貶值,放棄金本位。

1927年春,諾曼偕同法國、德國的央行行長一起來到美國,試圖說服美聯儲降低利率,阻止黃金進一步流向美國。美聯儲屈服了,力排眾議把聯邦基準利率從4%降到3.5%。

這次降息行動,後來被許多經濟學家視為“美聯儲歷史上最愚蠢的行動之一”,而一年後當選第31任美國總統的赫伯特·胡佛,更把這次降息定義為“叛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