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IMF的前世今生(第2/5頁)

大航海時期同時又伴隨、連接著殖民時期,殖民者為了殖民一片土地,除了刀槍棍棒之外,還會采用金融武器。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前,滿清商品市場流通有兩種貨幣,大宗交易、官方交易使用以兩為單位的紋銀,而老百姓和小商家的一般生活交易則使用銅錢結算。

同時,銀兩與銅錢之間存在一個固定比率,但是,由於各種經濟和貨幣原因,更因為各級官員借重銅錢兌紋銀貶值漁利,導致金融矛盾非常突出,銀貴錢賤問題長期存在。

一方面,絕大多數的老百姓很難有財力兌換白銀,無法倚重白銀為財富保值;另一方面,滿清早年是個貧銀國家,白銀生產依賴滇省、緬甸和安南的銀礦,但這些地方無法提供穩定的白銀來源,這使得官銀來源嚴重依賴市場,必須依靠官方所制銅錢去市場兌換。

在這樣的前提下,銅錢的市場信用大打折扣,這就為境外商業和金融勢力留下了可乘之機。

康熙年間,滿清在茶葉、絲綢、瓷器方面,已經成為英國、荷蘭、丹麥等歐洲國家的主要供貨基地,英屬東印度公司等外國企業在華大量采購商品。

問題是,歐洲、北美對滿清商品需求量巨大,但滿清人對境外輸入的洋棉布、毛紡品、金屬制品以及香料、胡椒、檀香等需求很少。例如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八年的13年間,英國輸華商品總貨值不過1687余萬兩,只相當於滿清出口英國茶葉貨值的六分之一。

面對如此巨大的貿易逆差,英國使出了上中兩策,第一就是對茶葉進口征收高額關稅,第二研發具有成癮性的特貨鴉片,有組織、大規模地對滿清展開特貨走私。

此舉在很短的時間內便逆轉了貿易格局,鴉片貿易導致白銀大量外流,而這時候,美洲獨立運動導致國際市場對茶葉和生絲的需求疲軟,滿清白銀供應鏈近乎中斷,銀更貴、錢更賤。

這時候,一個特有的貨幣現象出現。1833年到1838年的5年間,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跟蹤調查發現,洋錢已充斥粵省、胡建和浙省等許多沿海地區。

在江浙,專司外銀套購國銀的商人比比皆是,而且洋人刻意打壓國銀與外銀匯率,按當時江浙的計算,浙省每百萬兩的外貿交易額,因匯率問題就需清廷多支付10萬兩國銀,而全國外貿因匯率問題流失白銀上百萬兩。

據《林則徐全集》記載:洋人“不以買貨,專以買銀,暗中消耗,致內地銀兩日少,洋錢日多”。

洋人不受清廷控制的大量鑄造銀圓,並以此大量套取國銀匯差。在當時的滿清,嚴重的財富外流已經導致金融危機、經濟危機,這也是道光必須痛下決心派遣林則徐禁止鴉片的重要經濟背景。

而其後,林則徐在虎門銷煙,英國資本看通過匯差的金融手段已經無利可圖,於是,放下“文”功,端起“武”鬥。

可笑的是,整場鴉片戰爭英方的戰爭支出就是通過匯差獲取,也就是說,雙方的後勤都由清廷變相負責。

……

在一戰期間,美國是1917年對德宣戰,但其實在1915年美國已經卷入了一戰。

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天,美國總統威爾遜立即聲明美國保持中立立場,8月19日,他更號召美國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同樣做到不偏不倚。

1915年1月,為避免與美國的中立立場相沖突,英國委派了一位重量級商人來到紐約,並任命其為英國駐美的商務代表。這個人就是與英、美高層都有著密切關系,當時在國際上已極負盛名的大金融家、摩根財團的當家人J·P·摩根。

J·P·摩根當時就在紐約,所以說“來到”並不合適,但卻有另外一個負責居中串聯的人確實從倫敦來到了紐約,那個叫姓羅斯柴爾德。

J·P·摩根在美國,一只手通過大規模舉債,幫英國募集戰爭經費;另一只手則用募集的錢代表協約國在美大量采購軍物。這樣的生意模式,讓美國金融家、實業家賺得盆盈缽滿。

1915年8月12日,美國財政部部長麥卡杜在寫給威爾遜總統的一封信中指出:向協約國出售工業品讓美國迎來了一個大繁榮時代,但要使繁榮持久下去,美國必須公開向協約國提供貸款。

12月8日,威爾遜正式批準了聯邦貸款,在其後的一年多時間裏,美國向協約國提供了價值數百億美元的貨幣貸款及物資。

1917年1月,德國潛艇再次大規模封鎖英美之間的海上運輸線,並聲稱六個月內取得戰爭的勝利。如果這條戰爭生命線被切斷,德國贏得戰爭,那美國對協約國數以百億計的債務勢必灰飛煙滅。

情急之下,1917年4月6日,美國被迫正式對德宣戰,沒錯是被迫,美國才不想親自下場去打,躲在背後冷眼旁觀,一邊賣貨一邊放貸,美滋滋的,誰料德國不但放狠話,還要把“好兄弟”給滅了,美·靚坤·國火氣能不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