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一百三十一 包拯才是最受寵的

“要是當官的都能像包大人一樣鐵面無私, 公正廉明該有多好?”

聽著百姓們對好官的期待,一個瘸腿男人不屑道:“別想了,這樣的好官能有幾個?要是當官都能這樣, 這包青天也不會這麽出名了。”

就是因為少所以名氣才大。

當官的能有幾個是不貪的呢?

宋仁宗時期

沉默,沉默,沉默是今日的朝堂。

眾人眼神不由自主往包拯身上瞟, 嘶, 這書是誰寫的,都快把包拯寫成神了,太師可是當朝正一品,從四品也敢跟太師這麽說話,這是以下犯上啊!

而且龍虎狗三口鍘刀,上至皇親,下至黎民百姓都可先斬後奏,有一說一, 恐怕官家都沒有這個權力。

官家的聖旨必須要經過中書門下和樞密院, 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在接到皇帝的聖旨後也要參照前後敕令, 審度可否, 再經過付錄門下省審讀,才能頒發。

包拯這個先斬後奏,還掩門拒聖旨,對聖旨不管不顧非要處死犯人的行為, 就離譜。

官家要真對一個臣子寵信至此,先皇的棺材板都要按不住了。

還有!開封府尹位置特殊, 根本不可能讓臣子擔任,開封府尹基本等於太子位,怎麽可能會讓臣子擔任。

包拯那是權知開封府!!最多相當於開封知府, 只能管管經濟創收什麽的,其他的兵馬調動,想都不要想。

寫這本書的到底有沒有了解過宋朝的官員制度啊!?就瞎寫。

他們隨便寫寫都能比這強好吧。

想到這裏,眾人心中一動,他們幹嘛不自己寫呢,連包拯都能化身文曲星,名留青史不說,更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

要是他們自己寫自己,讓子孫一代一代傳下去,將來未必不能達到包拯的高度。

**

包拯本人被看得有些不自在,不過心裏卻有些暗爽。

要不是不合時宜,他都想喊一聲“好一個有公無私,有法無情。”

這很符合他當官的初衷,為民請命,造福一方。

可惜人力有窮,很多事情,都不是他一個人就能做到的。

包拯是爽了,但龐籍心裏堵得慌,道理他都懂,但書中的反派能改個名,別叫龐吉了嗎?

趙禎已經不想說話了。

尚方寶劍,如朕親臨;禦賜鍘刀,如朕親臨;禦賜印信,如先皇親臨。

呵呵。

有這麽多可以代替皇權的東西還要他這個官家做什麽?

簡直離譜。

大秦

秦始皇難得贊賞道:“彩!”

好一個有公無私,有法無情,這樣的人才簡直就是為大秦量身定做。

怎麽就跑到尚儒的宋朝去了呢?應該來他的大秦才是。

秦始皇無比可惜地搖了搖頭,目光轉向自己的大臣們,“眾卿可看到了‘法’的魅力?”

提到‘法’,出身法家的李斯瞬間支棱起來了,一改往日的兢兢戰戰,躬身道:“陛下遠見,以法治國可清吏治,可正朝綱……”

朝臣們聽著李斯洋洋灑灑誇了一通法家思想的好處,以及狂吹秦始皇彩虹屁,眾人:“……”馬屁精。

但秦始皇顯然很受用,他看著李斯滿意地點了點頭,還是李斯好用,“天幕這次說的故事很不錯,趁著這股東風,把新編的律頒發下去,務必要講解清楚每一條秦律存在的好處。”

沒錯!就是好處!過去黔首們只看到秦律嚴苛,卻看不到秦律存在的必要性。

新秦律刪了不少內容,廢除了不少刑罰,比原來的秦律寬容,加上天幕背書,一定能被黔首接受。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時期

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狠狠羨慕包拯的待遇,三口鍘刀啊!上至皇親,下至平民百姓都能鍘,這是多麽大的權力。

原以為衛霍已經很受陛下的寵信了,沒想到一山還有一山高。

和三口鍘刀相比,衛霍的恩寵算什麽。

如果他們也有三口鍘刀,他們也能做一個不畏權貴,為民請命的好官。

沒有三口鍘刀,尚方寶劍也行啊。

漢朝也有尚方寶劍,不過並沒有什麽先斬後奏的權力,只是尚方令、尚方丞為陛下制作的禦前刀劍罷了。

由於鋒銳無比,利可斬馬,也稱為“斬馬劍”。

和後世如陛下親臨、可先斬後奏的“尚方寶劍”差遠了。

這宋朝的臣子怎麽過得這麽舒服呢?

對了,宋朝還有不殺士大夫的規矩(宋朝之前的士大夫並不單指文官、讀書人,在漢朝所有官吏都是士大夫),可太幸福了!

洪武時期

朱元璋無語道:“要不是看過《宋史》,朕都要信了。”

史書裏記載的包拯可沒這麽大本事,而且宋仁宗一朝文臣眾多,先有寇準、丁謂等人,後有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等人,包拯在這些人中並不算很出名。

沒想到因為一些小說戲曲竟能顛覆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