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紹天明命大周皇帝

公元946年正月十五,上元節。

已經接受文武群臣和東京百姓推戴的張昭,頭戴十二旒冕冠,身穿祭祀昊天上帝的大裘冕服配玄衣纁裳,出開封城往南郊而去。

大裘冕服是冕服中規格最高的,上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紋。

下裳繡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紋,共十二章,因此又稱十二章服。

而在此之前,張昭早就命人在東京開封府南郊築壇,開國登基的第一步,就是要告祀天地。

到了唐代,對順天應命這一套天人感應,已經非常推崇。

皇帝自稱天子,登基自然要先告祀於天地和昊天上帝。

不過這套儀式中,張昭還加入了告祀軒轅黃帝的儀式,因為張氏的祖先張揮乃是軒轅黃帝的孫子。

黃帝之姓為姬姓,張氏就是出自姬姓,而張昭取國號為周,也是從這裏來的。

告祀軒轅黃帝這表示張昭上承祖宗姬氏法統,乃是追溯祖先,因此行周禮,取國號為周,是有法統依據的。

南郊祭壇,張昭著大裘冕服行跪拜之禮,燔木柴祭祀昊天上帝。

然後至軒轅黃帝牌位前,行叩拜之禮,此後回位,再次對社稷諸神,行三跪九叩之禮並進獻玉、帛。

這一套做完之後,旁邊還有個小一些的廟,祭祀的乃是張氏始祖張揮和姬姓始祖後稷的父親帝嚳。

張揮和帝嚳都是黃帝的孫子,兩人是親兄弟,而且一個是張姓始祖,一個是周王室姬姓始祖。

單獨祭祀他兩,也是為了夯實張昭這個張周承接姬周的合法性,以及強化他恢復周禮,結束亂世的必然性。

這一套儀式,是在暫時擔任太常寺卿的馮道協助下完成的。

沒法,原本的太常寺卿已經被契丹人殺害,和凝和範質等人也不出來和馮道爭,加上馮道是此時文道領袖,所以只能由他來主持。

張昭一祭祀完畢,馮道立刻大喝一聲。

“禮成!大周天子登皇帝位!”

聽到禮成,事實上的宰相張希崇率文武百官,都城百姓耆老等,立刻開始拜賀舞蹈,呼萬歲者三。

在這一刻,張昭的皇帝之實,就正式在天地遠祖的見證下完成了。

從此時起,他就是名正言順的中原皇帝了。

張昭接受了眾人的三呼萬歲後,就在鹵薄的護衛和引導下,前往太廟,在這裏,才是他的直系祖先血食之處。

太廟中,張昭脫下大裘冕服換上了專門祭祀社稷和先人的絺冕服。

第一件事,也幾乎是唯一的事情,就是上寶冊,追封四世先祖。

本來張昭是不準備追封張義潮,以全其大唐忠臣之名的,但是後來他發現這樣搞有點問題。

因為要是不追封張義潮,那麽按照張氏掌權者的排序,那就只能追封第二代歸義軍節度使,即張義潮的侄子張淮深。

可是張淮深並不是張昭的直系祖父啊!

而且張淮深是在政變中被殺死的,這件事一直讓所有人諱莫如深,因為極大的可能,張昭的祖父張淮鼎,就參與了謀殺張淮深之事。

所以要是張昭不追封張義潮,那就太黑色幽默了,追封第一位竟然不是開國者的直系祖先,還有不可說的事情摻雜在其中。

而且還不能不追封,沙州張家和張昭的興起,就來自於西北孤忠歸義軍,不管怎麽說,張淮深都是繞不過去的那一個。

於是張昭只能放棄了為張義潮留大唐忠臣名聲的想法,規規矩矩的開始追封四代祖先。

其中四世祖是張義潮的父親,張昭的高祖父張謙逸,追封為懿祖孝皇帝,其中廟號懿和謚號孝,都是關於道德的美謚。

張謙逸其人的生平,哪怕張氏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了,所以就直接堆道德美號就行。

作為首創張家基業的大英雄張義潮,張昭與眾臣商定,上廟號為桓,取武定四方曰桓,能成武志曰桓之意。

上謚號立道肇基聖武神成英睿哲明孝定皇帝。

這其中立道肇基聖武神成英睿哲明是加謚,孝是定謚。

只有定字,才是謚號,取仁能一眾曰定,嗣城武功曰定。

都是對張義潮起兵創立基業,帶領河西英豪推翻吐蕃貴族暴政,拯救各族人民的贊美。

而第二位追封的張淮深,廟號為英,取出類拔萃曰英,明識大略為英。

張淮深其人,作為第二代歸義軍節度使,在張義潮去長安之後,順利穩住的歸義軍的基本盤,在當時的張家二代中,確實擔得起一個英字。

而且謚號為英還有另一層意思,這個謚號,還暗示了皇帝在朝其間發生了內訌。

歷史上元英宗時期有南坡之變,明英宗時期有奪門之變。

當然,這個時代的人不可能知道後來的事情,只不過張昭是知道的,所以就堅持給張淮深上了一個英的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