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栽贓嫁禍(第2/4頁)

他走之時,北面招討使張敬達就已經被契丹軍隊擊敗。

而為了募集張敬達這十一萬討伐石敬瑭的軍隊,洛陽朝廷已經是砸鍋賣鐵,向商人攤派,向農夫強行征稅,才湊得起北伐所需銀錢糧草。

東都朝廷確實如他所言,恐怕現在是很難再湊得出一百萬貫了,戰事遷延下去,不知道將會如何收場啊!

慕容信長聞言,略帶自豪地一笑,“好叫天使得知,涼州河西節度衙門,別說一百萬貫,就是十萬貫那也很難拿得出來。

這一百萬貫,實乃張軍使縱橫西域,打破數個敵國積攢下來的。”

什麽?這是張軍使個人府庫中拿出來的?

這個消息太過勁爆,以至於範質都以為自己聽錯了,連縱橫西域都被他忽略。

他猛地看向身邊的賈言昌,賈延言昌則確定的點了點頭。

範質臉頰上的肌肉抽搐了兩下,張口結舌,不知道說什麽好了。

這天下還有用自己私人府庫錢糧來為民眾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的嗎?

本朝劉皇後可是幹出過把王子公主推出來,堵住當朝宰輔請救濟兵士之口的!兩張對比,高下立現。

而就算有劉皇後殷鑒不遠,但洛陽朝廷中,不管是當今的聖上,還是下邊兒的武人,誰不是費盡心機去撈錢?

所謂天高三尺,那可不是在開玩笑的!

半晌,範質非常感慨的長嘆了一口氣,若天下各地之主,皆有張軍使這般仁義之心,何愁亂事不平?

……

範質在感嘆,張昭則正在忙的腳板冒煙,要將二十萬的民眾從六谷部地盤上遷走,並安置到涼州周圍,還要平整道路,興修水利,絕不是件輕松的活。

本身來說,張昭是沒有多少文官的,不過好在他在安西就未雨綢繆。

麾下義兒軍數十人,皆是從安西各地的戰爭遺孤中,挑選出來的眼神靈動,腦子聰慧之人。

經過三四年的親自教導學習,這幾十個十六七歲的少年,此次展現出了不俗的能力。

他們有一定的理想,處事能夠堅持原則,也都還讀了不少的書。也更能與六部的少年打成一團。

當然,功勞最大的還是以他舅父沙州宋家為首的原歸義軍文官集團。

大舅父宋善通這兩個月足足瘦了十幾斤,全部是被張昭支使得團團轉導致的。

最後一部分的行政能力補充,則來自於涼州的僧官團。

知僧官和都僧統這種這種佛門僧官由來已久,武周時期,為了打壓被李唐王朝捧起來的道教,佛教開始在武則天手裏興起。

從河西隴右到安西,都僧統之類的官員很是不少,等到吐蕃控制這裏,更是信仰狂熱。

吐蕃贊普延續了唐代的僧官度,還加大了僧官的權力,最後到了歸義軍時期,河西各地都僧統等官職,也一並延續了下來。

本來一般的政權,是調動不了他們的,但張昭是個例外。

在他的要求下,河西涼州的知僧官,都僧統們不得不出來幫他遷移各地民眾,安撫人心,這也是範質一路上看見許多行色匆匆僧侶的原因。

同時在農業方面,張昭現在在涼州執行的政策,就是耕戰一體的策略。

現在開墾荒地和恢復屯墾出來的二百多萬畝土地,以及五六百萬畝的肥沃草場,並不會均分到了一個人的手裏,而是會全部掌握在官府手中。

只有家裏出了男丁為張昭服徭役或者服兵役,他們的親人們才能從張昭這裏得到土地進行耕種和放牧。

而且這些耕種的土地,也不會讓他們自己獨立的一門一戶去生產。

而是要組成了一個類似後世農村合作社的機制,他們十戶為一鄰,五十戶為一甲,五百戶為一鄉。

每十戶,下發一頭耕牛,選出一個鄰老,鄰老必須是這十戶人當中,最擅長耕地種地的。

而從耕種技術到農具的使用擁,再到耕牛的飼養和使用,都有嚴格的規定。

這樣就形成了產權歸河西節度衙門,使用權歸農戶的場景。

一定程度上,集約化的鄉村互助模式,能夠更快的提高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以及耕牛等關鍵工具的合理使用,是目前涼州最為合適的辦法之一了。

只要在這個時代不搞得太超前,不搞出吃大鍋飯的制度,後世的農村合作社制度,其實是非常非常適合這個時期的。

……

涼州東門宣武門,歷來有朝廷使者到達涼州,絕對是由東邊的宣武門入城。

張昭也早在宣武門處擺下了迎接天使的香案,歸義軍和河西節度衙門各方大人物,也早已到齊。

旌旗招展,彩旗飄揚,雖然前來冊封的天使,只是個戶部的小巡官,但張昭一點兒也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