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信仰

自開放清議之令下達, 各家乃至行台都陸陸續續派人入都。清議名義上雖由司徒主持,但各場清議集會的大小規模和議題、甚至具體場所,都是由個人上書自請。這些議請基本不會被駁回, 而朝中也會因批準議請派人參與清議。除此之外,也有許多大大小小規模的私人集會。因此各家在清議開放後都要強爭先手, 以期提前控制輿論, 避免把事情鬧大。

漢中王氏從來都是魏國門閥中的佼佼者,此次清議也是對待慎重。先前涼王妃之死與王澤之死都不算光彩之事,雖然後續王濟成功站隊, 王叡也在司州有所經營,但並不能掩蓋掉做過的事情。前朝溫嶠可以說是典午存續的英傑之輩, 其從司空劉琨,自北南渡, 在多次動亂中力挽狂瀾。但每每清議仍是風評不高,只因其替劉琨出使江東南下勸進時, 母親崔氏哭訴挽留,而溫嶠卻絕袂而行。然而到達江東後, 北方淪陷, 母親死於戰亂,溫嶠因途塞不能及時奔喪,因此在孝道上被人鄙薄。再加上往年欠債奔逃這些不堪, 不免被人處處攻擊,難列顯位。

此次清議既然由吳淼主持,那麽對各家的偏向性基本不會太大。但真正應對清議並且可以在實際施政上對清議內容加以打壓亦或配合的, 卻是陸昭這個錄尚書事。因此漢中王氏在這個時機找上門來, 陸昭與陸振等人並不奇怪。

王叡並非單獨前來,仍帶了已經

與彭家成婚的王友, 因彭家夫人居住在此,這一次拜訪也並不顯得突兀。在眾人寒暄過後,顧氏自帶著王友小兩口前往後宅禮見彭家的人。陸振則稱精力不支,回房內休息。而陸昭、陸歸與王叡則前往別室,準備談論清議相關事宜。

“如今西北、函谷關東各地奏議我也略有耳聞。”王叡命人奉上數只錦匣,“這些是各地世族奏請的議題,似乎對你我兩家都不大友好。”

王家把控益州,輻射隴西,而王叡雖然興兵勤王不成,但是殺崔道成於司州,也是趁機打撈特撈了一把,借此把控了部分司州向西的要道。因此截獲這些情報對王叡來說並不難。王妃之死與涼王之死雖然是漢中王氏自己的事,但這兩件事陸昭一個是見證者,一個更是參與者,也不能說毫無瓜葛。王叡此次前來也是希望陸家與王家合作,解決這樁麻煩,如若不然,王家可能也不會吝惜把陸家也拉下水。

陸昭將這些奏請觀覽了一遍,裏面的確不乏揭露秦州等地土地吞兵和鄉鬥之事,也不乏對自己在行台與長安一些作為的批判。不過也有一些南北涼州的奏報,但這些奏報除了牽扯當年天水太守劉莊不讓民眾屯備糧草從而借機哄擡物價牟利一事,大部分還是針對北涼州用兵的一些怨言。仗打了那麽久,民心也多思安。

不過顯然,這些奏報也都是王叡精心挑選出來的。倒不是擔心王叡在此方面作假,畢竟這些奏議最終都會傳至司徒府內,到時候京畿會興起哪些流言,有哪些清議的場子,陸家作為長安真正的執掌人也都能一一知曉。所以王叡此次篩選的奏報,乃是有極強的目的性。

陸昭在閱讀了其余奏報後,心下了然,於是道:“西北用兵是大事,鄧將軍能畢功於一役自然是最好,這一點中樞方面不會為難。只是糧草問題,益州方面還需有所捐輸。”鄧鈞遠離北涼州,自然不會給南涼州、秦州和益州太多關注。陸昭在尚書省支持鄧鈞收復張掖、酒泉等失地,也是給各家一個機會,在清談之前把不必要的麻煩解決掉。

一家在時局中進取,許多沖突便難以避免。陸家作為領袖門戶,自然要為追隨者們提供庇護。借由秦州的地緣和中樞的時局切割下一塊利益,而後層層分配,速度與姿態都極具進攻性。這是世族的普遍做法,但是在鞏固自身利益的同時,也充滿了局限性。

如今,陸家殿中尚書府、車騎將軍府與秦州刺史府三府開立,在時局中已經算是足夠大的平台。諸多人才湧入,結構上自然也派系林立,這對於漸漸做大的陸家不啻於一個隱藏的危機。現下得親信顯用的,一部分是南人,一部分是囊括隴西彭氏在內的關隴世族,另一部分則是陳留王氏。

如果僅僅考慮忠誠和依存,提拔鄉黨自然是最簡捷有效的辦法。但一旦大行此舉,落在其他人的眼裏只怕如同被排斥一般,非鄉黨人在其中會漸漸疏離。而江東本身遠離京畿,依賴鄉黨本身在關中也不具備能量。若是兼容並包,或許表相上可以保持一個欣欣向榮的態勢,但是一旦遭遇打擊,由於依賴不高,離散的速度也是極其可怕,更不要說派系之間的鬥來鬥去。遠有袁紹,近有劉裕,兩者都是一時之英雄,但面對這個問題都沒有能夠解決,致使大業傾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