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佞幸

在元澈離開長安後, 幾場規模較小的清談會已經陸續在長安展開,主要參與者仍是關隴世族。但由於先前以賀氏為首的關隴世族不少都在行台,一時間尚未來得及回到長安, 所以未能有效地組織起來。倒是以薛氏為首的一些關隴世族們頻頻發聲,已經有一些言論隱隱傳出, 對陸昭十分不利。

盡管目前陸昭已集結一些支持自己的時賢在都中, 但仍諄諄告誡這些人,不要妄自奔走,厚禮結交那些都中所謂的清流名士。對方很有可能借此設計, 引誘入彀,進而以行賄等名由潑汙。

好在目前聲音較大的論點都集中在太子與司徒吳淼身上, 待口水沖擊完這些第一梯隊的勢位最高者,才輪到他們這些人挨真刀子。而那些真正對他們扔出刀子的人, 並不是身居高位的公卿,反而是那些並不得志的士人與一心只求過好日子的淳樸百姓。因此即便自己想要還手, 都要仔細斟酌詞匯,避免觸犯群怒。

這些人大部分都難以通過自身來獲得高位者的信息, 對於執政者的認知大多來自於口口相傳與書史記載。譬如大家認為袁紹志大才疏, 隔壁村的某人被林子裏的老虎咬死,這些沒有人真正經歷過,即便親歷也無法看到事件的所有細節與始末。這些理解都是來自於他人。這些人不得不通過清談會、各種布告、詔書以及市井茶樓裏的三言兩語來認識陸昭、吳淼這些執政者。

誠然, 這些言論都是值得推證的,但又有哪個人可以做到徹底地推證呢?這些人雞鳴則耕,日落而休, 既沒有錢財也沒有時間, 而推證能力又良莠不齊。如今,長安一場場大行清談會帶來了龐大的信息量, 日日不同,時時有更。除了少數明顯的潑汙之外,如果這些信息對自身利益與生命產生了巨大的威脅,那麽人自然會盡力考證。如若不然,姑且信之。

因此,這一場大型輿戰,注定要被偏見充斥。亂世求活已經足夠沉重,壓迫與鬥爭無處不在,人們更需要顯而易見的觀點與結果,這樣才能在疲勞的當下獲得些許輕松。世界龐大而復雜,撇掉簡單的“偏見”,去追求求證復雜的“實事求是”,這日子簡直沒法過了。

經過幾日的情報搜集,陸昭已經決定放棄對這些事實一一針對糾正。每個人的窗子就那麽大,注意力就那麽多,薛家讓這些對自己不利的東西奪走了這些人的注意力,自己與其去摳這些所剩不多的注意力,倒不如在窗子本身上做文章。

數日後,陸昭終於得到了第一個好消息。皇帝同意修繕未央宮,並且同意行台與尚書台提出由陸擴來出任將作大匠。皇帝對此修繕皇宮之事也是極為重視,未央宮畢竟與尚書、中書二省毗鄰,來日行台是否傾向於歸都,歸都之後是否視朝能夠回歸到正軌,都關乎著他這個皇帝本身的權威。因此,這次皇帝也沒有再做第二人選的考慮,也不等各方扯皮,直接蓋章定論。

在任命發布的第二日,陸昭便牽頭批準了此次修繕的物用與人力的出調方案。修繕的資材與工料由揚州等地人家來出,但是人工則從京畿附近調。工地會管飯兩頓,無家可歸者,結工後會分配京郊附近的房舍和田地,余者也會領到與勞動相等的報酬。當然,捐輸者也有授官、授爵、授地、授予蔭戶等不同的獎勵政策。

不過這樣一個大動作,陸家也必須在別處有所退讓。陸振請辭少府監一職,以減弱陸家對皇宮的影響,由褚胤接任此職。而陸擴在接到這一任命時也完全不拖沓,借由王襄執掌豫州之便,順流北上,一路過關,很快便入都接手此事。與此同時,沈家、朱家、賀家等當地豪首也紛紛運輸物資,遣船北上。

很快,長安城內許多流民和當地百姓不再留戀集會的繁華與街巷的談聞,不僅未央宮工事浩大,那些因捐輸而授地的世族們同樣需要在京畿附近興建莊園,且工錢更為客觀。如此一來,一部分百姓鉆進了宮城內,而另一部分百姓則直接湧出了長安城。一時間,長安城內的許多清談會和論調,都漸漸黯淡了下來。

這些百姓聚集一處,吃住都在工地,接觸的外界信息被陸家等嚴格把控著。不到一月,工地裏便只有嚴謹的紀律和陸尚書政策活民的印象。

然而大眾的輿論解決掉了,那些世族之間的言論也不得不給予重視。天下世族何其多,執政者不過萬一,清議的主要成員,仍是在野者。這些人對於世道的艱難,認知上並不及百姓深刻,對於維持世道的艱難,理解上也並不如高位者全面,但這些人也同樣有著強烈的上位欲望。人都是利己的,公正者少之又少。能夠通過不擔責任地用嘴指點江山,來達到自己的利益訴求,將高位者打落下馬,自己拾級而上,那自然是怎麽達到目的怎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