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待訟

大方向既已定下, 彭通等人各自心安,魏鈺庭也領人回到自己的署衙。呈上文移大多涉及庶政以及行台方面提議的人選,而除張瓚以外, 彭通、劉莊等隴西世族以及王澤幕僚王諶在文移之後還奉上了長長的禮單。彭通另外還書信言明,已將女兒彭耽書與女史龐滿兒送回略陽, 如今住在略陽內一個小院落裏。

陸昭笑了笑, 將禮單單獨整理出來,並當著彭通等人的面,放在了自己書案的抽屜內。彭通與劉莊等人這才長舒一口氣, 各自回去。

陸昭繼續處理公文。如今各方所呈中書人選頗多,除了詹府沒有舉薦布置之外, 隴右本土舉薦兩人,漢中方面舉薦有四人, 王叡雖不在此列,但是王叡的父親王濟卻被推舉為中書監。可以看出王嶠在長安宮變時抱守不出、應對失當之後, 漢中王氏和陳留王氏內部也有了充分的溝通。

現下王濟的呼聲不可謂不高,他與王嶠同輩, 又是漢中王氏嫡長, 履歷文武皆備,出任中書監可稱當時之選。歷來中書監與中書令並重,且中書監清譽更盛, 一旦此議作成,那麽陸昭的事權將要被分去大半。

不過眼下也不是沒有運作的可能。

王濟原任益州刺史,後因慕容寧為益州刺史督軍事, 王濟便為自己運作了一個益州大銓選, 總理益州人事,瓜分了慕容寧的事權。又因王澤時任征南將軍, 持節,再加上涼王妃王韶蘊已自殺,王氏與涼王徹底剖清,在慕容寧到任之前,督軍事之便最終被撤了下來,徹徹底底成了單車。

隨後慕容寧耐不住壓力,潦草請辭,準備回長安。當時皇帝讓他繼續接替被打死的鄭崇,出任京兆尹。或許慕容寧這一生注定要勞碌在路上,又一次,還未到任,長安失陷了。

陸昭提筆,旋即草擬了一份拒慕容寧請辭益州刺史之職的詔令,並加其持節,分撥兩千兵力,隨後送到元澈辦公的房間。既然已經把益州和長安的道趟熟了,大概慕容寧也不在乎再多走一遍。

審理王澤仆從械鬥一案兩方推舉的廷尉評人選也都定了下來,彭通所推乃是祝雍長孫祝維安,而魏鈺庭所推乃是一位白衣門生江恒,舉薦原因是此人頗通法律刑名。陸昭望著彭通送來的祝維安厚厚的履歷和江恒的一張白紙,不由得慨嘆世家和寒門的天壤之別。幾乎是同樣的年紀,祝維安已經在隴右各個地方的實職崗位上轉了一圈了。

對於祝維安的履歷,陸昭不過粗粗瀏覽,祝雍本身曾任護羌校尉,陸昭也僅僅關注祝維安任職期間的屬長以及推舉人的名字,隨後便對祝維安出任廷尉評有了一個直接的定性——這個人是用來把攪在漢中的隴右世家子弟撈出來的。

而對於江恒,陸昭當然相信此人有刑名大才,不過她覺得魏鈺庭推舉此人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白身。事成則顯名,事敗也不會牽連到詹府的頭上。既然雙方都沒有擺出一個實權派來參與此案,陸昭倒是樂見,她準備再安排一個自己人。

如今中書署衙沒有其他文員,陸昭索性讓人去請彭耽書與龐滿兒兩人入署。時下政治環境相對寬松,個人的名望與實力如果能達到一定的高度,出任的門檻則會降低許多。

以她自己而言,之所以可以進身中書令之位,除卻有兄長這個強大方鎮之外,自身便囊括了一個龐大人事織網。這意味著背後關聯的利益群體已經足夠龐大,以至於貶抑自己無異於貶抑自己身後的關隴世族、陳留王氏以及隴右世族。

對於彭耽書與龐滿兒日後的發展,陸昭也有著自己的想法。對於龐滿兒來講,本身並不具備時人所注重的家世,因此開始的時候必須要借助玄談等個人色彩濃重的行為方式,最大限度的獲取聲望。

但家世也不能夠完全忽略。這個時代的底色,即便是八竿子打不著,想要走好仕途,在族譜上也要盡量往世家上靠。這樣做的目的表面上看是注重虛名,其實它只表達著最簡單的一個意思——我想和世家搞串聯,我是可以被門閥政治爭取的對象。

對於彭耽書,情況則有不同。其本家已具備新出門戶的種種特質,彭通的南涼州刺史之位兼具方鎮之實,彭耽書更要借勢進取。任職履歷首先就是要豐富起來,此外形象與風格上也要有所經營。彭耽書本人不是清水出芙蓉那一掛的氣質長相,倒不必非要走玄風路線,法家刑名反倒更適合她。

前朝玄學大昌,許多名仕更是由儒入玄,其實這不過是一個浮淺的表象。玄風本身始於曹魏,殘酷的政治鬥爭引發極致的痛苦並不適合直觀地表達,借由莊子的那一只蝴蝶,飄飄然,栩栩然,在這一方亂世之間逸蕩開來。所有激進的情緒,偏如此,方能妥善安放,那些政治上得意或失意的人生,也便有了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