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安樂公主

將一切威脅誅殺於萌芽之中。

第九十八掌

安樂手上的籌碼並不多。

武皇執掌朝政五十多年, 太平公主參與朝政數十年,就連相王李旦也曾當過數年的掛號皇帝,哪怕被幽禁深宮, 私下也曾與朝臣們多有聯系,與這些人相比, 她的人脈勢力匱乏得可憐。

正是因為這樣, 她才不能有半點失誤, 因為稍有不慎, 便是萬劫不復。

——但她並不後悔自己的舉動。

富貴險中求。

她寧願轟轟烈烈地死,也不願終日仰人鼻息,等待所謂的萬無一失的機會的到來。

夜幕降臨, 安樂擡手一揮,“出發!”

是夜, 公主們的親衛與武家人的親衛們匯聚在一起, 沖入李唐宗室的府邸。

是夜,無數人在睡夢中驚醒, 張皇失措逃命,然後被衛士們毫不留情斬殺,頭顱成為戰勝品,被人捧著送入宮門。

是夜, 安樂一身血色,入宮覲見武皇。

【那安樂與韋後有沒有更改命運的機會?】

【當然有, 但是極其困難。】

【首先要李顯活得時間久,有足夠的時間給她鋪路。】

【其次是太平公主上官婉兒不會背刺她們倆,不會讓她們在睡夢中突然遭遇兵變。】

【然後學習武皇的一視同仁手段, 既然目標是皇位, 那麽其他東西都可以割舍, 李唐宗室只剩她們一脈,朝臣們便沒有選擇,只能擁立她們上位。】

天幕之下,武皇輕嗤一笑。

【但這三個條件極難達成。】

【老李家的男人壽命都不長,太宗皇帝活了五十,高宗李治活了五十五,李顯活了五十四歲,屬於正常發揮了。】

【武皇家雖然有長壽基因,但這個基因並沒有傳給李顯,而是傳給了李隆基,直接讓他搞出了安史之亂,國都六陷天子九遷,再到後來的黃巢起義,天街踏盡公卿骨,轅門遍掛權貴頭,讓世家朝臣給搖搖欲墜的大唐江山一同陪葬。】

天幕之下,朝臣世家們齊齊震驚——

安史之亂也好,國都六陷天子九遷也罷,亂世之中能人輩出,正是他們大顯身手的時候。

但後面的黃巢起義天街踏盡公卿骨轅門遍掛權貴頭是個什麽樣的情況?!

意思是他們這些人全部死了?

大唐沒了,他們無一生還?!

不,這不可能!

他們怎麽可能落到這種下場?!

天家皇室往往會伴隨著王朝的覆滅一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但他們是臣子,與天家皇室不同,無論誰當了皇帝,總是需要臣子來幫忙治理國家的,所以他們完全可以改旗易幟,搖身一變從舊朝權貴變成新朝寵臣。

最好的例子是太宗皇帝。

當年太宗皇帝於晉陽起義,打下李唐萬裏江山,創建淩煙閣,以此紀念跟隨他南征北戰的功臣們。

而淩煙閣供奉著的功臣之中,其中便不乏隋朝的舊臣。

所以王朝的更叠對他們這些臣子來講,只要多方下注,識時務者為俊傑,待新朝建立之後,他們依舊會得重用,而不是伴隨著王朝的滅亡而一同消失。

但天幕的話似乎與他們的過往認知完全不同。

這位叫黃巢的反賊似乎完全與他們有深仇大恨一樣,將他們與大唐一同殺死——天街踏盡公卿骨,轅門遍掛權貴頭,這是何等慘烈的一種場景!

幾乎是下意識的反應,他們懷疑這是天幕故意恐嚇他們的說辭,好讓他們支持安樂公主與韋後的上位。

但當驚恐之後的理智回歸,他們知道絕無這種可能,天幕像是一個旁觀者,以惋惜的口吻訴說著這些慘劇,似乎她與他們一樣,並不想見到這種場景的發生。

可惜神通如天幕也無力更改,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一幕幕在九州大地上演,然後機緣巧合下,她將未來的戰亂告訴他們,好讓他們懸崖勒馬去阻止這一切的發生。

似乎就是這樣。

她仿佛並不知道他們的存在,她只是單純對過往歷史做出梳理,然後整理其中興衰成敗,形成天幕的方式來警戒後人。

她甚至沒有明顯的愛憎喜好,無論是武皇韋後安樂公主,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乃至造成安史之亂的元兇李隆基,她都是以悲憫嘆息的態度去看待這一切。

她肯定他們的成就,同情他們的遭遇,對於他們做下的荒唐事也並非一味去抨擊,而是以旁觀者角度去看待一切,抽絲剝繭捋清事實脈絡之後,然後無不感慨地說一句,還有另外一種解決方式,可惜他們身在局中不知曉罷了。

而他們,此時也在局中。

更在左右歷史棋局的三岔路口。

是擁立勝利者李隆基上位,過上幾年舒坦日子,然後他晚年搞出安史之亂,他們乃至他們的家族都給李唐江山陪葬。

是將宗族禮法踏在腳下,承認女子也可以有繼承權,能出一位女皇,便能再出一位皇太女,去死心塌地付佐安樂與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