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不惑之年

臘月戊子,稷下學宮詩會日。

細雪下了大半日,至黃昏方停。

姜沃是送走了所有賓客後,至夕陽西沉燈燭亮起,才得以上自家馬車。

其實原本不必這麽晚的。

主要是貴客之一,中書令王神玉素愛花木。待宴席完畢,就在這梅苑興致盎然轉了起來。

姜沃作為東道主自然要陪同。

轉了足足一個時辰後,王神玉終於停在了最初的起點,緩緩頷首,帶了幾分驕傲道:“果然,皆不如我手植之梅樹!”

還特意對姜沃道:“怎麽樣,見過我種的梅樹,今日見這梅苑,是不是覺得總差點什麽?”

姜沃:……大概是差點驕傲自滿吧。

因兩人在梅苑轉了太久,哪怕細雪如絮,沾衣似無,身上還是帶了些濕寒之氣,手爐裏的炭火也已經燒盡。

*

兩人剛走到梅苑正門,王神玉就見姜府的馬車上,先下來一人。

墨色大氅裏微露出緋色官袍,正是鴻臚寺少卿崔朝。

他亦未撐傘,手裏提著一盞燈,柔和的光芒籠罩於身,細雪在燭光下越見晶瑩剔透,拂過他的面容。

王神玉既鐘愛花木,自是素有愛美之心的人。驟然於此見了崔朝,不由轉頭對姜沃感慨道:“此番各州舉送才子入京,今日坐上也頗多青年俊彥——然再未有如崔郎當年初入京城,便以風采過人聞名長安者!”

他這話說來,是十成十的贊美。

說來,此時官場之上,被上峰和同僚誇贊儀容,絕不是什麽諷刺和貶低,而是件很光鮮很值得驕傲的事兒。

畢竟,大唐官場是明文規定的需得‘以貌取人’。

且說此時吏部授官,雖然是資考授官,想做官統統得去筆試答卷。

但在候選官員能去筆試前,還有些先決條件——身言書判。

在大唐想做官的必備條件:第一條就是‘身’(容貌)——最低標準也得是體貌端正。儀采出眾更佳,可加印象分。

‘言’,乃要求官員言辭談吐流暢清晰,又以言之有物為佳。

‘書’乃要求官員書法(尤其是上奏疏用的楷書),字跡工整,又以書法遒勁剛美為佳。

‘判’乃要求官員能寫明狀判,又以其文辭簡明有據為佳。

因此大唐的‘考公’相當於先面試再筆試。尤其是其中‘身’這一條,卡的還挺嚴——若是天不湊巧容貌體態有缺,那就必須得有過人的大才,才可能被破格錄用。

故而姜沃在大唐官場待的真的很舒服:一眼望過去,不說全是她自家少卿這種‘絕代佳人’,但確實個個都儀容端正,各有風儀,令人賞心悅目。

崔朝原要走過來,但見王神玉和姜沃兩人止步相談,就也停在了原地靜候。

而王神玉見他執燈而立,便再次深深頷首道:“尤記崔郎少時初入長安,容采如明錦浮光,令人望而慕之。”

“如今多年過去,卻越見雅重,好似蘊星懷月。”

“凡我一世所見諸人,終不可比。”

他轉頭望著姜沃,笑意灑然:“姜相一如既往好眼光啊。”

姜沃也毫無謙虛之意,應道:“正如王相之梅樹——自是自家庭院中花木為最佳,此世再無更勝者。”

兩人談笑過後,走下台階。

崔朝將兩枚熱的手爐分別遞給兩人,然後請王神玉先上姜府的馬車:“王相衣袖微濕,車上有備好的驅寒草藥茶。”

王神玉也不推辭,上車喝過一盞茶後才告辭。

*

姜府的馬車之上,姜沃正心滿意足將厚厚一摞詩稿,裝到放了驅蟲荷包的木匣中。

這可都是原始手稿!

今日才子所作詩文,皆由書令官抄寫了數十份,送與各位貴客賞評。

然原稿,自然被姜沃這位東道主取走了。

其實從前多年,她已經陸續得到了盧照鄰等人的手稿,但今日詩會之稿又不相同,值得珍藏。

她合上匣子前,看到最上面的一篇,正是王勃所作《稷下學宮序》。

詩會結束前,帝後額外點了王勃和楊炯兩位少年英才,各做一序——

以王勃之文‘神韻飄逸、氣象宛然’,令其為今日稷下學宮詩會作一篇駢文。

以楊炯之文‘整肅雄渾、骨韻蒼然’,令其為古之帝王泰山封禪事作一篇駢文。

姜沃輕輕合上了木匣。

經此一事,王勃應當也會留在京中國子監繼續讀書。

*

詩會後,姜沃心情一直頗佳。

因城建署之事,每到一州一縣,她多會去看看當地的道路橋梁。

這日聖駕蹕駐後,她依舊披大氅帶著吳英往外走去。才出門就遇到了來尋她的狄仁傑,兩人正好一路走一路談。

還未走出官舍之地,就聽到有人喚她。

姜沃止步,而旁邊的狄仁傑則行禮:“見過辛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