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流放鹹海放馬

顯慶五年,六月。

夏日酷暑。

哪怕從吏部侍郎院至尚書院,只走了短短一段路,姜沃都覺得熱氣蒸人。

直到踏進王神玉的院中時,方覺一片清涼。

王神玉見她又拎了大大一箱公文過來,不由頭疼問道:“小裴到底什麽時候回來啊?”

百濟國既滅,十數萬大軍即將班師。

用戶部辛尚書的話說,十來萬軍伍在外征戰,每一天都是實實在在的燒錢啊。

故而百濟只留下蘇定方大將軍和萬余精兵,繼續完成劃定新羈縻州區域、重新安置百濟百姓等收尾工作。

水路的戰船,則是留了三百艘給新任的熊津都督劉仁軌,其余亦悉數班師回到登州港口。

聽王神玉問起裴行儉,姜沃就笑眯眯道:“守約如今還隨蘇大將軍繼續厘清百濟各城戶籍與當地官吏。估計得年底才能回來吧。”

王神玉郁悶。

隨著百濟的捷報傳回長安的,還有裴行儉的信。

正所謂能者多勞,作為吏部侍郎,這一回隨征百濟,裴行儉不但幹了武將的活,還依舊兼著幹文臣的活。

除了跟著推城池戰線,還因專業對口,管著重整百濟國官吏名錄事。

蘇定方大將軍用自家徒弟,自然更覺得順手,特意寫了奏疏回來,請聖意,不令裴行儉隨大軍班師。

*

姜沃把一大摞新的‘授勛文書’拿出來,請王尚書押字。

王神玉揉了揉手腕:要命了。

自捷報傳回京城,吏部就進入了忙碌期——大戰過後,必有授勛。

偏生裴行儉這個‘司勛屬’的侍郎不在,公務不免分攤到王神玉和姜沃身上。

雖說勛爵常放在一起說,但‘勛’‘爵’其實是兩回事。

‘爵’得是大功者所得,得爵的同時,還能得到國家分給的食邑,且爵位可傳承於子孫。

‘勛’則是一種官位,也是絕大部分將士奮勇殺敵,所追求的目標——有軍功之人合授勛官。

大唐的勛官跟朝堂上的官職一樣,也有等級之分,共有十二轉,從最高級的十二轉‘上柱國’(比正二品)到一轉武騎尉,比從七品。

各級別勛官皆有俸祿和賞賜。

如《木蘭辭》裏所記,‘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正因勛級多且待遇優厚,軍士們才會奮勇殺敵。

對面站著的是敵人嗎?不,是明晃晃的軍功和賞賜啊!

而且此時大唐的軍功制,還十分講究公正,為防止冒功與上峰將領隨意增減麾下士兵功勞的情形發生,軍中有制:每戰勝後,大軍未散之時,就即刻召集參與戰鬥的全軍上下‘會眾而書勞’——

即每次勝仗後,當場統計此次作戰的傷亡數、兵器折損數目;以及每位士兵抓到的俘虜數目,砍掉的人頭數。

這些數字都要在戰場上就統計完畢,公布出來。

無異議後,再由軍中文書當場形成記錄,以備將來制作勛功簿。

這種立功後立竿見影的被記錄下來,以及分明的軍功賞罰制度,便是初唐時戰力強悍,武德充沛的一大緣故。

將士們作戰可太有激情了。

*

此時百濟一戰的軍中勛功簿送了來。

兵部和吏部就都忙了起來——兵部復核軍功記錄,吏部負責根據規定來授官。

王神玉作為吏部尚書,要簽署許多份最後的授勛文書。

尤其是一轉、二轉的授勛,數量很多,此時王神玉簽了片刻,都覺得快不認識‘騎尉’兩個字了。

他停下筆,準備換換腦子。

“有無什麽除‘授勛書’之外的公文?”

姜沃聞言,心情愉悅道:“有,李義府的流放公文下來了。”

王神玉頷首:“好,先來復審這個吧!”

*

說起李義府流放事,時間門要倒撥回去一月。

從三月起,每回大朝都在為《姓氏錄》和‘禁婚令’庭辯。

世家拿出了很早就會用的一招:不能解決一件事,那就解決掉提出這件事的人!

許敬宗為人謹慎,雖善承上意,但本人沒有什麽明顯的為官把柄落在人手裏。

世家就決定先幹掉李義府。

而且,李義府本人的毛病也實在太多了。不單是世家針對他,寒門清流官員也反感他—

—本來朝廷裁入流官後,各個署衙的人手補充少了,相對而言公務就多了。

結果李義府還屢屢賣官,往官員們手下塞一些不中用的胥吏,不但無助於公務,有時候還會鬧出岔子。

著實給不少朝臣煩的要命。

此時見世家搜羅了李義府的罪證彈劾他,許多原本獨自一人不敢得罪李義府的朝臣,也都趁機紛紛上書。

面對朝上無數彈劾,姜沃都感慨:能混的所有人都不喜歡,也是一種本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