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統’與‘治’

顯慶五年七月。

朝上就熊津都督劉仁軌所上‘請征倭國事’,展開了激烈討論。

討論的議題倒不是打不打——拒不交出大唐的人(沒錯,百濟王子已經擁有大唐戶口了),以及阻攔大唐使者登岸兩件事疊加——打肯定是要打的,否則正如劉都督所奏,倭國強保百濟王子,必會給遼東局勢留下後患。

爭論點也不在能不能打贏,朝臣們沒有一個覺得這是個問題。

分歧之處,主要在於此番作戰規模——是要打到倭國俯首稱臣,從此成為大唐屬國?還是就打一場警告戰,逼令倭國交出百濟王子?

朝臣們各執一詞,都有理有據。

事關軍國大事,皇帝也很慎重,令三省宰輔詳議後,再各自報上最終的意見與詳奏。

*

尚書省下轄六部。

於是在剛剛返回京城的,尚書省左仆射李勣大將軍主持下,六部內五品以上官員,全體集合開了一場大會,來統一尚書省的觀點。

雖說六部齊聚,但與此戰事有關的,主要還是兵部、吏部、戶部三部。

工部管造器事,也算有一半牽連。

而刑部和禮部的官員們,都自覺都坐到遠一點的地方去了——專業不對口,純純來旁聽。

姜沃是習慣了什麽會議,都要做會議記錄的。

自李勣大將軍開口,她就提筆,準備開記。

李勣叩了叩桌子,神色一如既往肅然:“首先,先說說諸位疑惑的問題——”

“何為倭國?”

姜沃:……

然她擡頭環顧屋內,就發現許多朝臣都在認同地點頭。

之後帶著一臉求知,等著剛從遼東回來的李勣大將軍,講解下倭國到底是什麽國家。

她重新調整了心態:是啊,此時的大唐朝臣,又怎麽會關注、了解倭國呢?

就像此時向大唐朝貢的數十個西域國家一樣,若是隨意拎出來一個,姜沃對其國的了解,也只會停留在‘這個名字有印象’的層面。

倭國在大唐朝臣心中,就是如此。

*

於是姜沃擺正心態,認真做筆記:她也要站在此時大唐朝臣的角度,來看問題。

李勣大將軍簡短介紹了倭國——

“倭國,處於新羅之南的海上,依山島居。冠服頗似新羅人。”

沒了。

姜沃:……真的,好簡短啊。

而且全都以新羅作為對照組,倭國聽了不得破防啊。

好在,李勣大將軍想了想,又補了一句:“據滅百濟時所得的軍報,倭國的國力,應當與百濟新羅仿佛,甚至略差。”據說當地軍械很落後。

聽到這兒,便有朝臣不解發問:“既如此,倭國如何敢扣下百濟王子,截我朝使臣?”原以為倭國面對大唐這麽剛強,多少得跟吐蕃、當年突厥等一個體量呢。合著還不如新羅啊?那為什麽這麽猖狂呢?

李勣大將軍搖頭表示不清楚。只是他也並不在意——無論原因是什麽,問題解決了就行。

說來,若說此時滿屋朝臣,對倭國最了解的,真無過於姜沃。

她起身要求發言。

今日,她不光想讓在座六部朝臣們了解倭國,去開發下倭國銀礦,心裏還有另外一個更要緊的構思。

**

李勣大將軍很痛快準了姜沃發言。

姜沃就先與朝臣們解釋了下,此時倭國對大唐的認知和態度——

不單大唐朝臣不了解倭國,其實此時的倭國,根本也不了解大唐的實力!

從諸多事件分析可知:此時倭國的心態,是想要跟大唐平等論交,甚至覺得兩方勢均力敵,可以試著伸手搶大唐看中的地盤。

姜沃一一道來:“倭國第一次與我朝往來,是貞觀五年,譴使者入朝。”

彼時先帝還派出一位刺史高表仁,也去倭國回訪了一下。

當時兩國的認知就產生了嚴重偏差:先帝當然是把倭國當成來依附的附屬國看待的。

但倭國不覺得,只以為是兩國平等論交——

以至於高表仁過去向倭王宣旨的時候,倭王不肯按照臣子禮數接旨。

而倭王不面北行臣子禮,高表仁便也不肯宣大唐天子詔書。

兩方各不相讓,高表仁一揮袖子走了,終未宣詔。

倭國也很惱火,覺得大唐瞧不起人。於是終貞觀一朝,倭國再未譴使臣入唐。

而大唐二鳳皇帝這邊,早把倭國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直到當今登基,為新羅事,倭國才又三番譴使臣來唐——

依舊不是來朝貢的,而是來走外交手段跟大唐斡旋,讓大唐勿要助百濟的。甚至想跟大唐一起瓜分下朝鮮半島。

一言以蔽之:此時的倭國還真不了解大唐的實力,對待大唐,完全是想爭鋒的心思。

所以才會出現扣留百濟王子、拒絕大唐使臣‘登岸刺探軍情’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