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一紙空文

大理寺。

姜沃正捧著一份卷宗在看,手邊桌上還堆放著不少——

都是彈劾李義府的。

狄仁傑甚至已經按照被彈劾罪名,分門別類給姜沃排好了:經濟問題、瀆職問題、濫用職權問題……

姜沃看了三份後,目光轉移到手邊剩下的,數量可觀的奏疏上,心道:李義府自己有這麽多小辮子,還敢主動充當馬前卒,往死裏得罪世家呢?

以往看在他中書侍郎的官職份上,他的許多細碎罪行,都是民不告官不究。

畢竟很少有朝臣願意無緣無故,就去得罪負責擬詔的中書省侍郎。

問題是,現在有緣有故了——

自從李義府提出‘禁婚令’來的數日,彈劾他的禦史數量激增,而且各個都是帶著實錘來的。

狄仁傑的工作量一時大增。

*

且說,皇帝君臨天下日理萬機,並不是每一位禦史的彈劾,都能直達禦前。

畢竟禦史台內,從三品禦史大夫,到從八品的檢校禦史,共有近百人。

如果每一道彈章,都能直達天聽,那皇帝一天只怕也不用幹別的了,就只坐在那看禦史台告狀的奏疏就行了。

故而,禦史台內,只有有數的幾名五品以上的朝臣,奏疏才有資格直接送到禦前。

而剩下的大部分禦史,若是要行彈劾事,寫成的奏疏得先送到大理寺內,由大理寺復核過無誤,再匯總了上報。

狄仁傑如今的大理寺司直官,便是專管覆理禦史(五品下)檢劾官員奏疏的。

之前他去向皇後上稟‘李義府賣官’事,實是他的職責範圍。

*

此時狄仁傑在旁,邊將姜沃看過的卷宗再次收好,邊感嘆道:“早知我就等等,再向皇後稟明李侍郎賣官事了。”

那時彈劾李義府的奏疏不多,基本也只針對賣官事,狄仁傑就按例上稟代理政事的皇後了。

結果李義府轉頭就提出了‘禁婚令’,這下子好了,禦史台無數彈劾李義府的奏疏雪花似的落到大理寺。

看這數量,狄仁傑很快又得去向皇後回稟一次。

姜沃都不想再看下去了,她現在根本不擔心,能不能把李義府從朝堂上送走這個問題。

倒是開始擔心另一件事:到底輪不輪得到她把李義府送走……

姜沃放下卷宗。

狄仁傑就抱著厚厚的卷宗去歸档。

然後拿來記錄‘調閱卷宗’朝臣的档子,請姜沃押字。

畢竟這些禦史彈劾奏疏,除非有聖意允準,其余官員是不能隨意調閱的——若是三省六部官員,都來大理寺扒拉下有無彈劾自己的奏疏,豈不是亂了套?

今日姜沃也是特意請了皇後的朱筆來的。

姜沃在档子上落下自己的名字。

這就是狄仁傑辦事的認真之處,無論是面對誰,他都是按照規矩來。

若無紫宸宮的印信,便是宰相們親至,也不可能從他這裏調出任何一份彈劾奏疏。

*

而姜沃看著他這樣一臉正氣的樣子,忽然就問了他一個早就想問的問題——

她語氣微妙道:“懷英,你怎麽看?”

狄仁傑聞言一怔:“姜侍郎說的是什麽事?”

姜沃這才補了一句:“就是李義府提出的‘禁婚令’。”

“此時不在朝堂,你我只是私下論一論。”

“畢竟你也隨趙國公與大公子修編了半年的律法,想必對律法的修擬和推行頗有心得。”

“懷英覺得,這道‘世家禁婚令’詔令天下,甚至是直接編入《永徽疏律》中會如何?”

狄仁傑顯然已經想過了這個問題,很快做出了回答。

他與姜沃的意見一致,不但覺得很難推行下去,也預料到了,甚至會起到‘禁婚家身愈貴’的反作用。

真應了那句:“自有國情在此”。

兩人討論過對於‘禁婚令’的看法,狄仁傑不由又想起一事,面上略有些遲疑。

姜沃看了出來。

“無妨,有什麽話,你直接說就是。”

狄仁傑的神色清正。

他直問道:“姜侍郎既知,長久以來的風俗難改,朝廷驟然下詔,只怕也是一紙空文。”

“那為何姜侍郎又很堅持,請旨改那一條《戶婚律》呢?”

姜沃也不禁微微一嘆。

她知道狄仁傑說的是哪一條——

是那一條“禁中表為婚。”

中表為婚,是包括姑舅表兄弟姊妹為婚、兩姨表兄弟姊妹為婚的近親姻親。[1]

**

姜沃是幾年前的新歲想到這個問題的——

彼時皇帝正宛如‘催生辦’上身,力勸姜沃有個孩子,好與皇家婚配。

姜沃在皇帝面前混過此事後,忽然驚覺:以此時的社會風俗,以及皇帝想要結親施恩給身邊親厚人的性情,安安將來的婚事,便有可能是中表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