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大唐武德

高句麗,遼東城。

不,此刻應該稱大唐的遼東城,城頭已經變換了旗幟。

只是遼東城內的高句麗的官員、人口、財物還在厘清中,大軍便未入城,還駐紮在城外營地。

大軍正中,是皇帝的營帳。

長孫無忌走到中軍黃帳前,示意門口守著的雲湖去給他通傳,他要請見聖人——遼東城已破,附近的白巖城應當也很快能拿下。

下一步大棋,該由皇帝來決定是否進攻重城安市。

安市可是硬骨頭,城池堅固兵精糧足。

長孫無忌隨軍東征,自然也頗為勞累。此時他站在帳外,邊掐自己眉心邊讓雲湖去通報。

誰料雲湖公公看起來一臉為難,竟是踟躕著不知該不該通報的模樣。

帳子裏面隱隱傳來說話聲。

長孫無忌心中生奇:誰在裏面?不對啊,軍中能有資格面聖的人,剛才都跟他在一起——圍攻遼東後,水陸兩大行軍大總管李勣、張亮完成會師,李道宗等幾位副行軍總管也齊聚軍中,方才他們還在一起激烈討論(爭吵)到底下一步該進攻哪裏。

正因各執己見誰都說服不了誰,這才推了長孫無忌來問皇帝。

那現在帳子裏是誰?

帳中忽然有皇帝的笑聲傳來:“好!說的好。”

長孫無忌聽皇帝這麽輕快的笑聲,如此誇贊的語氣,忽然一種很不祥的預感浮上心頭。

於是他等不及雲湖進去通報了,直接在帳外說了一聲:“臣長孫無忌求見。”然後就自己撩開簾子進去了。

進門看清皇帝旁邊坐著的人後,長孫無忌當場眼前一黑,恨不得一頭栽在地上,免得再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世界。

心裏霎那間門浮現一個念頭:魏征,求求你活過來吧。

真的,求求了——

就在這烽煙還未徹底熄滅、尤能聞到血腥氣的遼東城,兩國交戰的最前線,皇帝身邊坐著的,居然是本來應該留守定州的太子!

長孫無忌因為太過震驚與憤怒,整個人反而有種異常的平靜,麻木行禮:“臣見過陛下,見過太子殿下。”

皇帝如常擺手:“免禮。”

李治也笑眯眯如常來扶:“舅舅來了?不必多禮。”

長孫無忌:……你們父子倆不要人不發火,就把人當傻瓜啊!裝的若無其事,難道這事兒就能這麽過去了?

於是他立刻轉向皇帝,拿出了當年魏征的冷臉:“陛下!陛下早有諾於群臣‘不令太子至戰場’。今番此舉,可守信否?可安心否?又要置天下萬民於何地?”

然而再拿出魏征臉來,他也不是魏征,皇帝甚至一點兒心虛都沒有,很理直氣壯道:“你記錯了,朕許諾卿等的原話是:不令太子至險境——這不,朕拿下遼東城後,才讓稚奴過來的。”

長孫無忌忍住吐血的感覺,努力跟皇帝講道理:“遼東城雖破,但戰事未定,敵軍環伺。陛下不是已經調兵準備不日攻打白巖城嗎?”也就是說,附近還有一城準備拼命的敵軍呐!

若是高句麗知道大唐的皇帝太子竟然同時就在遼東城外,只怕要不惜一切代價把人留下。

皇帝依舊很理直氣壯點頭:“是,正因為要打白巖城,才把稚奴叫來看著——若是都打完了,他學什麽呢?”

長孫無忌被堵的臉通紅,心裏忍不住吐槽了一句:學什麽都行,別學陛下您居然用話術騙我們這些臣子就行!

李治看出了長孫無忌的崩潰,就出言道:“舅舅,你看我來都來了,要是現在走,估計才危險。”

長孫無忌無話可說心梗而去,連自己來幹什麽都忘記了,火速回到方才議事之處,準備讓所有人都體會一下他的崩潰。

*

見長孫無忌走了,皇帝就繼續方才的話:“稚奴過來,朕給你留了好東西。”

邊說邊帶兒子走到一張輿圖前。

比人還高的輿圖釘在一塊木板上,城池用一種赭石色畫的分明,每一座城池上面還釘著很粗的鐵釘。

李治起初沒弄懂父皇要送他什麽。

還是皇帝執起幼子的手,與他一起拔掉了‘遼東城’上釘著的鐵釘。

“朕原來征戰天下時,就很期待攻克一座城池後,回來取下鐵釘的這一刻。稚奴覺得如何?”

皇帝松開手,讓他年輕的太子自己去拔:“不止遼東城。”二鳳皇帝邊將已經攻破的城池一一道來:“玄菟、橫山、蓋牟……唔,已拿下六城了。”

隨著皇帝的計數,李治就一一拔去——其實他在定州負責軍需事,所有的戰事也都會第一時間門接到捷報。他早知道大軍已經攻下了哪些城池。

但聽父皇親口說來,再親手拔掉這些釘子,心境又不同!

皇帝指著接下來要拔除的鐵釘:“高句麗與東突厥、薛延陀不一樣,很難畢其功於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