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真人(第2/6頁)

當天警衛回憶當夜雨下得很大,雨水順著屋檐往下流,流到鬥笠上,鬥笠濕了,從鬥笠流到蓑衣上,蓑衣濕了,蓑衣的雨水流到綁腿上,綁腿濕了,鞋子濕了。

領導人在裏面的談話遲遲談不完。他們開門進去給領導倒水,門一開,兩位領導同志一句話都不說了,就看著他們,等他們倒完水退出去,門關好了才又開始說。所以警衛也沒有聽見這兩位領導同志在裏面談了什麽。

一直到第二天淩晨,周恩來同志騎馬返回瑞金,見到博古同志,就講了一句話:“他同意跟著走了。”

我覺得這句話雖然非常簡單,卻意義極其重大,是改變中國命運的一句話。我們可以設想,毛澤東同志如果不跟著走,在蘇區能保證他的安全嗎?而如果毛澤東同志不走,那我們的長征是什麽樣的長征?紅軍能不能從困境中走出來?我們的結局又將如何?

恩格斯講過一句話:“歷史的必然通過大量的歷史偶然去實現。”不是說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它就是必然會成功,在這個過程中會經過許多路口,需要跨過許多急流險灘。

我們從這個問題上看周恩來,他不是對黨和軍隊的命運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嗎?而且像這樣的事情周恩來終生對任何人都沒有講過。

周恩來晚年病重的時候,葉劍英元帥當時就認定:周總理肚子裏要說的話很多,你們身邊工作人員一定要隨時準備好筆,把他說過的話一一都記錄下來,哪怕在昏迷中說的話也要把它記下來。周恩來同志身邊的工作人員,確實按著葉帥的要求準備好了紙筆,要把周恩來說的任何話都記下來。

結果一直到周恩來去世,警衛也好,護士也好,他們準備的筆都沒動過,紙還是一張白紙,一個字都沒有記錄。周恩來同志一輩子都是這樣以組織為核心,以組織的生命為核心,以組織的利益為核心。

他完全犧牲了自己。

這麽多年,我們一直講周恩來同志的貢獻,但一直都講得不夠。

周恩來同志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稱贊他。但也不光是稱贊,詆毀周恩來的話也有,像周恩來同志的“世故主義”,周恩來同志如何如何“不講原則”,周恩來如何“和稀泥”,這方面講的人也很多。

我覺得不管是稱頌的或者是詆毀他的人,都沒有認識到在中國革命若幹重大歷史事件關頭,周恩來同志作出的關鍵性貢獻。當時的黨中央不知道少了毛澤東的長征會是一個什麽樣子,當時的毛澤東同樣也不知道自己留下來會是一個什麽樣的結果。

所謂的歷史真實,不是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安排好了的,我們走到這就是遵義會議,走到這就是延安,走到這就是天安門,沒有這樣的安排。全是什麽?全是人的努力、奮鬥、犧牲。

共產黨一步一步這麽走過來,在這其中周恩來表現了極大的歷史自覺。他通過組織,通過協調,把黨的力量最大可能地凝聚在一起,把一個散射的手電筒的光芒變成一束激光。

組織協調工作當然不光是周恩來同志一個人做的,但是周恩來同志是黨內最傑出的組織協調工作者。這點,我覺得是毫無疑問的。在長征之前那個晚上周恩來與毛澤東的談話,它的結果決定中國革命命運。

31.周恩來巧解博古心結,毛澤東獲真正領導權

在長征的過程中周恩來與博古還有一次重要的談話。

博古當時是我們黨內很年輕的領導者,他出任中共中央臨時總負責人時還不到25歲,很年輕,長征的時候博古同志也就是二十八九歲的樣子。這樣一位年輕的領導者,當然在有些事情的處理上,思慮還不夠周全。

因此,博古在指揮反“圍剿”的過程中,在指揮紅軍長征的過程中,有一些失誤。那麽到了遵義會議的時候,就有一個更換領導權的問題。博古在當時不太適合繼續擔任中共中央臨時負責人了,要做一個調整。當時傾向於由張聞天來負責,但是還沒有完全地明確。

由於這個原因,遵義會議開過之後,中央的兩個挑子,一個是中央的印章,一個是中央的文件,這兩個挑子還跟著博古同志。從內心來說,博古還是有些疙瘩沒有解開,思想上還存在著問題。這種情況一直到遵義會議開過20天之後。

1935年2月5日,在雲南威信地區一個叫“雞鳴三省”的地方,中央常委討論分工問題,正式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擔任黨中央書記,在黨內負總責。周恩來那天晚上在那個地方與博古有一次徹夜長談。

我們前面講的周恩來與毛澤東的那次徹夜長談,沒有只言片語留下來。那麽這次周恩來與博古的談話是有東西留下來的。博古同志在1946年因飛機失事犧牲了。因為周恩來那次跟他的談話令他印象至深,他把這個談話的內容告訴了潘漢年,潘漢年也作了一些記錄,後來就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