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槍杆子(第6/7頁)

但這位權術大師很快要開始尷尬了。

許、胡、廖三人消失之後,他已經不能照原來設想的那樣遏制蔣介石了。他幫助蔣介石邁出了奪取政權的決定性一步,卻嚴重低估了蔣介石的能力。埋葬了廖仲愷,趕走了胡漢民、許崇智後,蔣介石還剩下最後三個障礙:前台的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後台的國民政府政治顧問鮑羅廷,他心目中的死敵中國共產黨。

到了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中,蔣介石又是一石三鳥,打擊的重點就是中共、蘇聯顧問團和汪精衛。從這一系列事件來看,蔣介石作為中國近代的政客,其手腕相當了得。

22.“中山艦事件”後蔣介石如何排擠共產黨人

1926年3月發生的“中山艦事件”,是一個到今天來看都沒有完全清理、梳理得非常清楚的事件。非常典型的事例是蔣介石指責中山艦艦長李之龍是共產黨人,他要劫持蔣介石,是個反革命事件。策劃這個事件的是中共,是蘇聯顧問團,是汪精衛。

“中山艦事件”大致的脈絡是這樣。

1925年8月,廖仲愷被刺,是個意外事件,令蔣介石一石三鳥。

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是個人為事件,是蔣介石一手炮制的事件,又是一石三鳥。

只不過,蔣介石將這後一個一石三鳥推後了7個月。

國民黨被鮑羅廷由一個松散的組織造就為一個虎虎有生氣的組織,在這個組織的全部力量轉到自己門下之前,他還需要鮑羅廷的力量和影響,更重要的是時間,來消化這些力量。

西山會議派攻擊他將鮑羅廷“稟為師保,凡政府一切重大計議,悉聽命於鮑”,“甚至關於黨政一切重要會議,概由鮑召集於其私寓,儼然形成一太上政府”,他不但不在意,反而說作為總司令,只有法國福煦元帥的地位可同鮑羅廷相比。他反復引用孫中山曾說過的話——鮑羅廷的意見就是他的意見。因此,追隨鮑羅廷就是追隨孫中山。

他在等待時機。

時機來了。

第二次東征大捷使蔣介石軍功威名如日中天。返歸廣州途中沿途男女老幼觀者如堵,道為之塞,至汕頭盛況空前。社會各團體整齊列隊歡迎,民眾簇擁,萬頭攢動。一路軍樂悠揚,鞭炮畢剝,工會前導,次槍隊,次步兵,次汽車,衛隊為殿,連孫中山當年也沒有如此之風光。

廣州的汪精衛、譚延闿、伍朝樞、古應芬、宋子文聯名電蔣:“我兄建此偉功,承總理未竟之志,成廣東統一之局,樹國民革命之聲威,凡屬同志,莫不欽感。東征功成,省中大計諸待商榷,凱旋有日,尚祈示知,是所禱企。”

國民政府要員站成一列,以前所未有的謙恭,向軍權在握的新秀蔣介石致敬。

事情並未到此為止。

1926年1月廣州舉行國民黨“二大”,到會代表256人,選舉中執委時,有效票總數249張,蔣介石得票248張,以最高票數當選中央執行委員。

這就是蔣介石後來說的,21歲入黨到40歲當上中央委員,相距了20年之久。

這一年蔣介石40歲。

會議代表中共產黨員占100人左右,基本都投了蔣的票。

差的一票也許是他未投自己?起碼給人以這樣的印象,反而顯得更加謙虛。

248強於249。

得票245張的宋慶齡在國民黨“二大”講話中贊揚東征勝利之後的廣東形勢:“此間一切的政治軍事都很有進步,而且比先生在的時候弄得更好。”

一句“比先生在的時候弄得更好”從宋慶齡口中說出來,便是最高的誇贊。

國民黨“一大”連張入場券都未弄到的蔣介石,個人聲名在國民黨“二大”達到頂點。

廣州第一公園大門口出現一副對聯,上聯“精衛填海”,下聯“介石補天”。

人們再也不記得還對什麽人有過這種誇贊。

聲名達到頂點後,他便動手了。

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來了,鮑羅廷恰巧不在。

廣州的蘇聯顧問全部被軟禁,再用“整理黨務案”把鮑羅廷架空。什麽叫做“整理黨務案”?就是把共產黨加入國民黨權力核心的全部清退,尤其是把共產黨在國民黨軍隊中的影響,全部清除。“整理黨務案”完成,中國共產黨人被迫退出國民黨中央,被迫退出蔣介石掌握的最核心的軍隊黃埔黨軍第一軍。在第一軍內,要麽是共產黨你就退出,要麽是國民黨你才能夠保留。國民黨中央也是這樣。

架空鮑羅廷,清除共產黨,兩個任務完成。

第三個就是汪精衛了。

汪精衛後來回憶:“3月20日之事,事前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絲毫不知道。我那時是政治委員會主席,我的責任應該怎樣?3月20日,廣州戒嚴,軍事委員會並不知道。我是軍事委員會主席,我的責任應該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