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槍杆子(第2/7頁)

1919年之前的毛澤東還比較傾向於無政府主義,而不是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

1919年之後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毛澤東在長沙創辦《湘江評論》,第一期的創刊宣言,由毛澤東親自撰寫,他在創刊宣言裏寫道:

第一,我們承認強權者都是人,都是我們的同類,濫用強權是他們不自覺的謬誤,是舊社會、舊思想傳染他們,貽害他們。

第二,用強權打倒強權,結果仍然得到強權,不但自相矛盾,而且毫無效率。

很顯然,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對暴力革命是頗不以為然的,所以他寫的創刊宣言裏倡導的是呼聲革命、面包革命、無血革命,不主張起大擾亂,行那沒效果的炸彈革命、有血革命。

如此,我們看毛澤東的思想經歷了多麽大的一個變化,那麽這種變化是從何而來?就是對手教的。對手手把手一步一步教會了共產黨人怎麽認識槍杆子,這種認識到了7年之後,到了1926年,毛澤東就開始講,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

從主張呼聲革命、無血革命的毛澤東到主張暴力革命並最終提出槍杆子裏面出政權的毛澤東,其間所經歷的轉變和洗禮,對我們黨來說,同樣是一個付出巨大、得之不易的珍貴過程。

18.蔣介石教會毛澤東認識“槍杆子”

為什麽說真正教會毛澤東認識“槍杆子”的是蔣介石?

有這樣幾個關鍵的事件:

一個是1926年的“三二〇中山艦事件”。

一個是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蔣介石在共產黨人面前把槍杆子的威力表現得淋漓盡致。當時共產黨怎麽辦?一忍再忍,一讓再讓,對蔣介石的忍讓實際上是對實力的忍讓,對槍杆子的忍讓。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不久,我們黨的主要負責人總書記陳獨秀十分悲痛地說,我們一年余的忍耐、遷就、讓步,不但是一場幻想,而且變成了他屠殺共產黨的代價。這個“他”指的就是蔣介石。

毛澤東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蔣介石背叛革命之後,自己描述自己“心境蒼涼,一時不知道如何是好”,這種無奈,是共產黨人對槍杆子的深刻認識,沒有槍杆子,在槍杆子威逼面前,除了後退,除了讓步,除了繳槍,除了把性命賠上去,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到了黨的八七會議,中國共產黨決定武裝反抗,從此才真正找到了一條武裝鬥爭的道路。毛澤東在發言裏面講:從前我們罵孫中山專做軍事運動,我們就恰恰相反,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事運動。蔣介石、唐生智都是槍杆子起家的,我們獨不怪,現在雖已注意,但仍無堅決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動非軍事不可,此次會議應重視此問題,湖南這次失敗可以說完全由於書生主觀錯誤,以後要非常注意軍事,需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

毛澤東的“槍杆子裏面出政權”,關鍵來源就是他這句話: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

毛澤東剖析了中國紅色政權客觀存在的條件後提出,我們的主觀還要加上這條,槍杆子裏面出政權,這才是構成一個完整形態的中國革命。

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最終找到一條“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那麽工農為什麽能武裝割據?因為白色政權之間的鬥爭。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那麽怎麽樣實現農村包圍城市?就是槍杆子裏面出政權。

蔣介石從反面教會了共產黨人認識槍杆子,他使共產黨人認識到必須建立自己的工農武裝。

我們的政權不僅需要主義,需要人民群眾的擁護,需要對中國社會特質的了解,我們還需要武裝起來,就像斯大林曾經有過一段描述:“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的特點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優點之一,這是一系列歷史人物對中國革命的破解,其中毛澤東同志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至關重要。

19.孫中山是否曾選定蔣介石作為接班人

毛澤東不是共產國際選定的領導人,同樣,蔣介石也不是孫中山選定的領導人。

毛澤東解決了“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麽能夠存在”這一重大命題,蔣介石實際上完成了國民黨對整個中國政權的控制。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兩個非同尋常的重要人物身上共同的一個特點,他們都不是被他們所謂的上級組織所認定的領導人。

很多人原以為蔣介石是孫中山選定的接班人。

於是就說,接班人選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