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張良又一策(第2/5頁)

所以李牧有條不紊地從楚國東部撤離。

他只留下了很少的人駐守,以給楚國一個秦國還在堅守的假象。

撤離的時候,李牧把城中居民也遷走了。

蝗災時,沿海灘塗鹽堿地是重災區。楚國東部沿海狹長的通道幾乎已經荒蕪,人口十不存一。

南秦富庶之名早就傳遍了楚國。李牧將楚國東邊幾座城池的楚人遷徙到南秦墾荒,他們都沒有怨言。

古代人口遷徙之路就是一條黃泉路,就算官方給口糧的那種遷徙,路上也不知道會死多少人。

每一次遷徙的路上,都布滿了庶民的血淚和屍骨。

楚人十分積極地從楚國東部城池背井離鄉前往淮河以南,可見他們的生活已經艱難到了何種程度。

因楚人十分配合,李牧撤離平民時也悄無聲息。

楚國腹地和東部沿海平原因蝗災和饑荒,出現了大片人口空白地區。再加上楚國內亂,沒有精力安插探子,所以李牧把人都撤走了,他們也沒有發覺。

李牧掐著時間門,在得到王翦圍住燕都薊城的情報之後,就讓軍隊整備出發,悄悄繞到了淮河上遊。

楚王和項燕矛盾妥協後,項燕最先做的事,一定是把秦國從東邊掃出去,以免四面受敵。

在項燕率領大軍攻打東邊的時候,他就能順著淮水而下,搶攻楚國腹地。

李牧沒想到,楚王啟和項燕都不是蠢人,但也出乎自己預料,和好的時間門實在是太慢了。

他更沒有想到,秦國居然遇到了一場特大的黃河水災。

楚王啟和項燕和好的時間門太慢,導致他的軍隊會白白吃掉很多糧草;黃河水災,又讓秦國關中關東的糧食豐收和糧草供應出現了大問題。

人算不如天算,李牧此次失誤了。

李牧請求撤兵,秦王政駁回了李牧的請求,他十分果決地命令李牧不用理睬糧草消耗,該駐紮多久就駐紮多久。就算駐紮一整年,他也能供應上軍隊的糧草。

秦王政命令南秦不需要再將糧草運到鹹陽,直接供應李牧大軍需求。救災時,只用秦國原本積攢的糧食。

李牧上奏,大軍吃不完那麽多糧草,只取了一部分,剩下的仍舊運到鹹陽。

但秦國才風調雨順沒幾年,秦王政自繼位後又連番作戰,秦國救災時,賑濟糧食仍舊出現了空缺。

於是張良出手,利用災民的憤怒,掃滅諸多三晉之地舊貴和不良豪富,奪得不少囤積糧草……以及減少了災民的數量和憤怒,度過了這段空缺期。

待蜀地的糧食運到,秦地其他沒有遭災的地方豐收,補上了賑濟糧食的不足,秦國安然渡過此次難關。

李牧駐紮在淮水上遊的大軍糧草也沒有出問題。並且秦國因為水災頗為慌亂,李牧的大軍被隱藏在水災和暴雨下,不算民夫在內,整整十萬人在淮水上遊屯田演練,偶爾幫忙治水和農耕,居然完全沒有引起楚國的注意。

這期間門也有張良的策略。

張良成為內吏後,拿著秦王的詔令高調來到南秦,調集南秦軍隊北上抗洪,混淆了楚人的視線。

得知楚王啟和項燕終於和好,還遷都項城後,李牧松了一口氣。

他終於等到了。

還好政兒厲害。否則他就要因為糧草問題先行撤軍,無功而返,白白耗費那麽多錢糧不說,還會打草驚蛇。

得知楚王啟遷都時,李牧心情很好。

項城雖然堅固,但比起陳都還是不如。一座都城,肯定需要專門規劃整修,才能住得下那麽多貴族。項城的規格並不是國都,楚王匆匆遷都,城防一定會產生混亂。

楚王啟雖然不笨,但畢竟沒有太多治理國家的經驗。楚國朝堂原本身居高位、能總攬大局的大臣,自李園當政起,楚國多次內部傾軋,幾乎已經被清理幹凈。再加上他們對秦國的恐懼,想要逃到最安全的地方,沒有人意識到這個問題。

“將軍,我們白白吃了大半年糧,終於可以打仗了嗎?”蒙恬的語氣中帶了一絲憋屈。

在秦國遭遇黃河水災時,他們卻白白吃了大半年糧草,幾乎什麽都沒幹,蒙恬心裏都開始愧疚了。

不僅蒙恬,秦兵心情也是如此。

雖然白白吃糧很好,但無奈將軍老讓人在軍中宣揚現在秦國有多艱難,秦王為了保障他們這群人白吃白喝等戰機有多麽不容易。

領兵的將領多是跟隨了李牧近二十年的老將老卒。秦王政在南楚時,多次在李牧軍中玩耍,還和李牧一同追擊過項燕潰軍。他們大部分人都見過秦王政幼年的模樣。

雖然秦王政現在已經長大了,但在他們的印象中,秦王政還是那個胖嘟嘟的小孩,精神氣十足的小少年。

雖然這很不應該,但秦王政跟在朱襄和李牧身邊的時候太過於接地氣,他們都無意間門將秦王政當做自家晚輩嬌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