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荀子獻計謀(第3/5頁)

秦王政深以為然。

他首先是秦王,然後才是秦始皇。所以奪得天下之後,他應該先給跟隨他南征北戰的秦人好處,才能惠及天下人。

這就是舅父所說的“基本盤”。

秦始皇對功臣很好。但因為他從質子到太子再到國君,都沒有機會接觸到比他地位更低的人,所以他沒有看到普通的黔首,也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功臣,於是犯下“君欺民”之錯,降低了自己的聲望和秦皇的威儀。

秦王政當效仿某“真·秦二世”,首先讓秦人吃飽了,再說安撫六國的事。

所以就算要大動兵戈,就算要再拉著秦軍統一一遍天下,秦王政也要兌現承諾。

他相信,只要自己這樣做,無論六國舊貴復叛多少次,大秦的軍隊依舊能將他們輕松碾碎。

但荀子應當是不願意再動兵戈的,所以秦王政故意沒有說清楚。

可荀子一直追問,唉。

秦王政看著荀子的眼神中帶了些埋怨:“荀翁知道寡人會如何做,也必須這樣做,何必逼寡人與荀翁吵架。”

荀子瞪了這個說著說著就要向長輩撒嬌的孩子一眼,道:“誰要和你吵架,說正事!”

秦王政道:“寡人所說就是正事。”

荀子瞪著秦王政,秦王政理直氣壯地看著荀子。

荀子嘆氣:“唉,我不是說你不應該做分地的事,而是你這樣做太直接,你可以委婉一些。”

秦王政問道:“荀翁有何更好的提議?”

荀子道:“朱襄在南邊開辟了許多田地,常抱怨田地肥沃,但人力不足。你可用南秦田地換中原田地,讓他們遷徙到南秦去。”

秦王政皺眉:“但若是這樣,他們會不會令南秦動蕩?”

荀子笑道:“世卿貴族的田地並非一家一戶所有,而是一族所有。你令家中有才或曾經為高官者來鹹陽,然後遣散他們的宗族去南秦。”

秦王政想了想,明白了荀子的意思:“把他們的宗族打散?”

荀子道:“只要宗族散了,人心也就散了。一些田地而已,王可以慷慨一些。現在天下很大,人丁很少,王現在不缺田,只是不能讓他們聚集起來。”

秦王政笑道:“南秦經過舅父多年經營,富庶之名響徹天下。寡人遷徙他們去南秦,是禮待他們。”

荀子道:“確實是禮待。但要你先做出奪走他們田地的動作後,再讓其他人勸諫,假裝退後一步,這才叫禮待。”

秦王政心中感嘆無比。

不愧是荀翁。荀翁若是再年輕一些,他當讓荀翁完全接手相國之責。

儒家在和平年代,確實很有用處,怪不得後世都是儒皮法骨。

秦王政道:“那就依荀翁之計。”

秦王政想了想,道:“優待六國舊貴的上書,就由韓非來吧。”

荀翁道:“那趙國的春平侯不還在鹹陽無所事事嗎?他就算無才,只要能識文斷字,一些普通官吏按部就班的工作總能做。也該讓他出現在朝堂,分擔韓非的壓力。”

秦王政道:“寡人采納了韓國的宗室和趙國的宗室的意見,可見對六國宗室並無惡意。六國宗室若有本事,寡人很歡迎他們入朝為官。”

荀翁滿意地點頭:“為王者,當有如此心胸。”

果然不愧是他從小看到大的孩子,一點就通。

……

時至七月末,朱襄又得到了秦王政的信。他看到荀子和秦王政合謀之計,不由失笑。

換地啊。

下次是不是也要讓豪強輪流去給秦皇守陵,來個“五陵少年”了?

他那個歷史中,是漢朝摸著秦朝過河。在這個世界,該輪到秦皇摸著漢皇過河了嗎?

如果讓另一個世界的漢朝皇帝知道……他想起漢朝是唯一一個皇帝讓史書大肆吹捧自己的對手,認為把敵人捧得越高,越顯得自己牛逼,而不是抹黑對手的朝代。以漢朝皇帝,特別是漢高祖劉邦的性格,大概只會得意洋洋吧。

反正當不了皇帝的又不是我這個世界的劉邦,但秦始皇學的可是我劉邦和我的子孫後代!

乃公我真厲害!

“張良,看懂了嗎?”朱襄問道。

張良板著臉道:“是良策。”

朱襄道:“那你還有什麽顧慮?”

張良道:“我沒有顧慮。”

朱襄無奈:“我讓你去鹹陽幫政兒,你非得來幫我。我就修個水壩,能有什麽好幫?你看政兒身邊前不久才殺了一個趙高,你若不看著他,他說不定又提拔什麽奸邪在身邊為禍。”

張良沒好氣道:“那不是說明他那個秦王昏庸無能嗎?只有昏君才會親近小人,朱襄公該讓他反省,而不是寄希望於別人。”

蒙毅:“……”拳頭硬了。

李二郎:“……”我捂住了耳朵。

朱襄道:“你說的很有道理,所以應該當著政兒的面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