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王翦滅趙國(第2/5頁)

老弱婦孺逃入深山中可能還能活下去,待在平原肥沃的土地上耕種,才更容易餓死。

現在他們有了能支撐半年的糧,再多喝點水,混點其他草根樹皮,現在種下救荒的土豆、大菽和野菜,極有可能活到豐收的時候,終於敢種地了。

現在正是春耕,本就該是種田的時候。

王翦留下了部分將士留守巨鹿城,順便教導和幫助農人春耕。

他們都是南秦的兵,做這些事已經很熟練。

趙人怎麽也不肯信王翦所說,種出的糧食都是他們的,秦國不僅不搶,還要減免他們一年稅。

就算王翦搬出了朱襄公的名號,他們也不信。

不過不信也不妨礙他們種地。只要種出糧食,就算被搶走大半,總還是能攢一些果腹。

秦國這位將軍有句話說進了他們心坎裏。有糧吃,誰願意吃人?人是不該吃人的。

巨鹿城破之後,王翦沒有立刻南下攻打邯鄲。

他先拿下了巨鹿城附近的任、平鄉、廣平三座城池。

任、平鄉、巨鹿、廣平四座城池呈現“”形狀,從大陸澤(衡水湖)依次排列到黃河,是邯鄲北面的城池屏障。

拿下這四座城池後,趙國各郡援軍想要南下救援邯鄲,就會被這四座城池和大陸澤擋住。

王翦穩紮穩打,先把邯鄲與趙國北部大片國土孤立,再慢慢圍城打援,困死邯鄲。

他有的是糧,可以和邯鄲拼消耗。

至於邯鄲會不會趁著他穩紮穩打的時候求到救援,王翦還真希望楚國會出兵救援。

李牧和廉頗發過誓不會率兵攻打趙國,所以現在李牧就在南秦等著。

主要楚國剛出兵,李牧肯定率軍跨越淮水攻打楚國。

……

趙王偃將扈輒傳首邊疆後,趙國將領一片嘩然。

以前也有許多將領被無憑無據的賜死,但賜死後還遭遇這等侮辱,他們難以置信。

這行為,和紂王有何區別?!

邯鄲城內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趙王偃充耳不聞。

他十分憤怒,有這個時間反對他,不如想想怎麽打退秦國。秦國都打到邯鄲城下了,你們還吵什麽?!

趙國卿大夫不依不饒。

戰國是貴族門閥執政的政治體制。趙國雖比熱愛搞分封的楚國好一些,權力較為集中,但貴族的地位仍舊在,不容侮辱。

趙王偃可以賜死貴族,但怎麽能侮辱貴族的屍體?這件事他們必須辯個明白!如果趙王不改,趙國昏君當道,即將亡國啊!

王翦又攻占了三座城池,完成了邯鄲北部的防線,終於來到邯鄲城下的時候,邯鄲城內還在搞政治鬥爭。

最後的結果,是趙王偃在政治鬥爭中背鍋下台,太子遷繼位。

邯鄲城還是有守軍在抵禦秦軍的。

在趙王和卿大夫、宗室針鋒相對的時候,也有將領和兵卒在城墻上與秦軍激烈奮戰。

城墻上趙軍在拼命廝殺,王宮中貴人們在拼命吵架,所有人都很拼命。

趙王偃在宗室的強壓下,終於後退一步,願意退位。

但他拒絕將王位傳給早就被他廢黜太子之位的公子嘉,只願意讓太子遷繼位。

太子遷就是他最愛的娼妓寵妃所生的寶貝兒子。

卿大夫瞧不起趙王偃這位寵妃,且太子遷自幼品行不端,縱情聲色。他們又和趙王偃杠上了。

王翦得到許多位已經暗中投降秦國的趙臣送來的消息時,他抱著劍,半盤著腿坐在地上,冥思苦想了許久,也沒有想明白為何秦軍都已經圍了邯鄲城了,邯鄲城內居然還能搞政治鬥爭。

難道不是先想方設法把秦國打退後再說嗎?

朱襄若在此處,會“嘲笑”王翦少見多怪。

南宋和南明一個快被打進海裏,一個快被打進緬甸,他們都還在搞政治鬥爭王位爭奪,趙國這算不上什麽。

原本歷史中李牧已經和王翦大軍對壘,趙國馬上就要亡了,趙王遷和郭開還在搞政治鬥爭,把李牧殺了。

李牧一死,王翦大軍就攻破了趙軍,第二年便把趙國滅了。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我們趙國就是這樣子的,有什麽好奇怪。

王翦都懶得去攻城了。他就等著看趙國還能玩出什麽花樣。

邯鄲城的趙王宮裏,在宗室的調停下,卿大夫終於也後退了一步,同意讓太子遷當趙王。

趙王換了,然後呢?

群臣面面相覷。

他們換完趙王,達成政治目的之後,才發現了一個問題——現在換趙王,好像對打退城外的秦軍沒有任何用處。

於是他們重開一局吵架。

這次倒是吵得比較正常。一派說要突圍去找楚國求援,一派說要送趙王突圍去北邊躲避,一派說幹脆投了吧。

郭開身為堅定不移的趙王偃保王派,現在在朝堂上代表太上王趙偃的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