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船遲打頭風(第3/4頁)

一整年的奔波迅速消耗了他的精力。還好今年是個暖冬,所以他肺上的毛病沒有加劇,所以沒有病得起不了身,還能繼續處理公務。

他這次回來,朱襄跟著一起回來了。

淮水以南的水熱條件畢竟比淮水以北好。朱襄將江淮平原的農業底子打下之後,就將所有事都交給嬴小政,自己回到秦國受災最嚴重的地方。

朱襄的身體比秦王子楚好許多,咳了一陣子就痊愈了。

他在春耕之前巡視了一遍秦國腹地的田地,提出了許多改進意見。

他還來到了九原、雲中、雁門三郡,指導三郡盡可能地種植抗旱的作物,比如土豆和大菽,讓他們提高糧食自給率。

朱襄巡視田地的作用比其他人巡視田地大許多。

田裏的事,只有親眼見到了才能做出具體的應對。朱襄腦海中的農業知識遠超旁人,領先兩千年,每到一處地方,都能給當地提出改良的意見。

朱襄在秦國的名望如日中天,連他待了許多年的南楚三郡都比不過。

南楚三郡習慣了朱襄的指導,所以有一種因為離得太近,反而習以為常的感覺。

朱襄離開秦國腹地許多年,他在秦國的事跡都變成了傳說。特別是荒年,農人都盼著長平君來拯救他們。

現在長平君來了,幾乎是長平君說什麽,他們就毫不猶豫地照做。

他們甚至恨不得長平君的指導精確到挖多深的地,澆幾瓢水,放幾顆種子。

朱襄能理解他們的焦急,但也不斷告訴他們人力有盡時,不要對他報以太大希望。他們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有農人詢問朱襄,能不能和老天溝通一下,讓老天別再降災了。

朱襄只能苦笑,用荀子那句話回答他們。

天行有常,不以人心改變。

一位明君所能帶來的,只是在災年帶領農人盡可能地減少災禍,就像是如今秦王所做的那樣。

有很多農人不能接受這個事實。

朱襄沒有繼續說服他們。

說服有什麽用?能讓災年過去嗎?

不能。

連續兩三年的時間,氣候越來越異常,生活越來越困難。誰的心裏都惶恐不安,誰的心裏都滿懷怨氣。

他不怪農人的愚昧,不怪農人私底下可能存在的對他的怨言。

他所做的也只是,聽天命,盡人事。

當朱襄來到了雁門郡,得到了雁門郡軍民夾道歡迎。

朱襄從未來過雁門郡,但他已經是雁門郡名聲最高的人之一。

從李牧到信陵君,都在不遺余力地宣揚朱襄的名聲。雁門郡眾人對長平君朱襄公,真可謂是“久仰”。

雁門郡與趙國接壤,郡內有許多趙人,所以對趙國國內形勢較為了解。

他們發現趙國到處在鬧饑荒,自己的田地情況不如趙國腹地,但居然在秦國的幫助下沒有太大的饑荒出現,心裏都慶幸自己投秦了。

若自己還在趙國,趙國腹地都饑荒了,那運來的糧食肯定會減少許多。雁門郡還要支援更為艱難的雲中郡和九原郡,到時候別說庶人和兵卒,將領可能都要餓肚子。

邊疆就是這麽苦。

朱襄來到雁門郡之後,先幫忙調整了種植結構,然後告訴他們,現在中原地帶普遍變暖,那麽草原一定會多雨,水草會變得更加豐茂。

比起困守城中,三郡不如主動出擊尋找水草豐茂處,搶奪北胡的牛羊,然後自己放牧。

雁門、雲中和九原三郡確實田地質量不行,但用作牧場,肯定比更北邊的牧場質量更好。

種糧不夠就放牧。草原上的城池,是真的可以糧食不夠改成吃肉。

朱襄不僅會種地,也會一些最基本的養殖經驗。這些養殖經驗,足以讓北方三郡的人自己圈地養殖。

北方三郡有些擔心,他們才剛投秦不久,秦國會不會給他們提供武器和最初的軍糧。

而且他們也擔心自己突然出兵,秦王會忌憚他們。

朱襄保證道:“有我和李牧擔保,你們放心。這也是你們展現出能力的機會。”

有了朱襄的保證,秦王子楚咬牙為北方三郡提供了一批糧草,並親自來戰前動員,鼓勵他們走出長城,掠奪北胡的物資度過荒年。

朱襄留在了北方三郡,教導他們飼養和加工掠奪來的牛羊。

皮革織造,羊毛處理和紡織,肉類處理……北方三郡對長平君越發尊敬。

他們聽傳言,已經知道長平君是一個很有能耐的人。待親眼見到了,親身相處了,才知道傳言遠不如事實。

朱襄鼓勵北方三郡掠奪北胡,讓秦國朝堂上下唏噓不已。

他們沒有說朱襄假仁假義,而是說把長平君都逼到這份上,這次災年真是太難過了。

希望明年能好轉。

秦國血再厚,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了。

可惜,天仍舊不遂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