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祭天後夏收(第4/4頁)

陳啟不解:“朱襄公,為何你要派人去給農人說書。”

朱襄道:“農人也是人,他們應該知道自己的祖先有多輝煌,知道自己不是蠻夷,知道七國同根同源,知道天下該歸於一統。他們也該知道,等天下一統之後,這天底下就沒有戰亂了。”

陳啟仍舊不解:“他們知道了也如何?”

朱襄笑道:“可能不如何,只是讓他們對未來多些希望,對生活多些盼頭,臉上多些笑容。僅此而已。”

朱襄解釋得很清楚,但不解的人仍舊不解。

朱襄也沒打算讓所有人了解自己的想法,他只是想這樣做,便這樣做了。

讓這些除了生存,什麽都沒空思考的人想一些其他無關生存的事,讓他們多一些空想,並在空想中得到一絲快樂,這就是朱襄的目的。

雖然人的需求分許多層次,但不一定非要滿足底層的層次,才能接觸上面的層次。

就算在最困難的時候,也可以聽一些故事,唱一些歌曲,玩一些遊戲,讓因為生存而疲憊不堪的心靈得到些許慰藉。

朱襄讓因為他又創造了傳說,而蜂擁而至的小說家們改行當說書人,圖的就是這個罷了。

不知道是不是被朱襄那稍顯冷漠的祭天給驚住了,今年夏收時老天挺給面子,只在最後給了幾場小雨,來表達對朱襄不夠尊敬的不滿。

秸稈已經準備好,濕潤的稻谷被放在已經修好的窯中烘幹,損失不大。

今年仍舊是一個可以稱頌的豐收年。

當夏收成功時,這幾場小雨對農人而言,就是正合適了。

他們立刻種下的水稻種子,正好需要這麽一場不大的雨,才能更好地出苗。

豐收的喜悅還來不及品嘗,朱襄就帶領農人們進行忙碌的夏種。

種子先種在旱地上,然後出苗插秧。插秧的新工具也要用起來。

朱襄和墨家、農家弟子一同研制出來的原始插秧機,叫秧馬。

秧馬在北宋時大量普及使用,名稱最先出現在蘇軾的詩詞中。因為文人對耕種具體細節不是很了解,所以秧馬作用不詳,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農學界都以為秧馬只用於拔秧。

後來有了更多考古發現,農學界才更正認知,確定秧馬是插秧拔秧兩用。

朱襄雖見過秧馬的復原圖,但記憶不是很深刻。

他與學生們研究許久,才搗鼓出造價便宜、能普及推廣的秧馬。至於這個秧馬是不是他前世北宋年間流行的秧馬,朱襄就不知道了。反正好用就行。

秧馬形似小船,農人坐在秧馬上,用腳滑動“小船”,從船頭拿秧苗插秧,或者拔秧置於船後艙,能省不少力氣。

陳啟見狀,忍不住做楚歌一首詠嘆秧馬。

系統叮的一聲,朱襄看著陳啟的頭像冒了出來,一顆心的好感度贈送了小蔥一把,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