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祭天後夏收(第3/4頁)

“在。”浮丘恭敬應道。

“你與陳縣令商量一下如何祭天,簡單一些。現在廣陵什麽都缺,心誠即可,我想天神應該不會在意一些虛禮。”朱襄道,“你們決定好後,我親自祭天。”

浮丘立刻激動道:“學生遵命!”

身為儒生,誰不想主持重大儀式?浮丘躍躍欲試。

朱襄讓浮丘和陳啟商量,自己則去忙碌夏收和夏種的事。

水稻收割之後要立刻種植秋稻,一日都不能耽誤。

水稻能養活中國億萬人口,靠的就是農人不間斷的辛勤勞動。用後世的話來說,水稻種植是最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只有最勤勞的民族,才會種出產量最高的水稻。

陳啟等朱襄走遠之後,才小聲對浮丘詢問道:“長平君好像不太樂意敬神啊,是因為我們敬的是楚國的神嗎?”

陳啟有些擔憂。雖然廣陵現在已經完全投向秦國,但民間根深蒂固祭拜鬼神的傳統,一時半會兒難以轉變成秦國的不熟悉的神靈。長平君是不是因此不滿?

浮丘道:“朱襄公哪是如此狹隘的人?世間聖人都是敬鬼神但遠鬼神,朱襄公也一樣。朱襄公在鹹陽城時曾與方士約鬥,在雲夢澤曾親率大軍破山伐廟,斬殺害人鬼神。”

浮丘臉上浮現出懷念和敬佩的神色,道:“對聖人而言,他們尊敬愛護黎民蒼生的神靈,斬殺禍害黎民蒼生的神靈。神靈或許厲害,但在他們心上,遠遠不及蒼生的重量。所以朱襄公會祭天祭神,但不會太在意神靈會做什麽。他只相信蒼生自己。”

浮丘起了談興,又說起朱襄和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平原治水一事,截流,移山,開渠……這一項項只會在神話中出現的壯舉,在成都平原上一一實現。

“說來吳越之地是禹皇的故鄉,會稽山就是禹皇的陵墓。大禹治水,也是不靠上蒼靠蒼生啊。”浮丘道。

這個時代的消息閉塞還是太嚴重了,朱襄那些壯舉,六國上層的士人能探聽一二,如陳啟這等地方上的士人,知道的確實不多。

哪怕黔中郡的事,一輩子待在廣陵郡的士人們也不一定知曉。

陳啟聽著朱襄的壯舉,臉上驚懼和敬佩的神色混雜,思緒十分混亂。

但當浮丘說起大禹治水的時候,陳啟的驚懼突然淡了。

是啊,我吳越的老祖宗禹皇不也是這樣的人?治水都是人的功勞,路上遇上能幫忙的神仙就感激一下,遇上搗亂的神仙就斬殺了。祭拜鬼神,只是讓祂們別搗亂,算是預先通知,可不是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們身上。

“是啊,歷代先賢皆是如此。”陳啟突然心中生出了勇氣,“祭天要做,更重要的是自己。”

他看著天空中薄薄的陰雲,想著朱襄公的吩咐,老邁的身體好像湧出了用不完的勁。

為了豐收,要做的事還很多。

朱襄身邊儒生如雲。這群儒生雖在朱襄的帶領下,有的拿起了鋤頭,有的拿起了劍。但放下了鋤頭和劍,他們仍舊能文質彬彬地引經據典,將一處小小的祭天典儀安排周全。

朱襄身穿秦國封君冠服,第一次祭拜天地。

說完祝禱詞後,朱襄加了一段自己的話,其大義就是希望老天能夠幫幫忙,如果老天不幫忙,人類也會克服困難,克服老天的磨礪。

無論什麽天神地祇,人類都不會在上面寄托全部的希望,永遠會自強自立。

是謂,敬神而不畏神。

朱襄走下祭壇時,廣陵大部分士人神色都有些恍惚。

倒是承襲了百家學說的士人們表情都很平靜,仿佛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就算是專門研究蔔算的百家弟子,對鬼神的態度也就是“警示”而已,沒有誰會因為鬼神發怒而妥協。

這大概就是這個時代讀書人的驕傲吧。

朱襄祭天的事傳到了農人耳中,同時朱襄斬殺神靈的事也以訛傳訛,以特別神異的故事家喻戶曉。

同時,農人們也得知了大禹治水的事。

大禹治水應該是傳播很廣的傳說故事,但對於埋頭田間的農人而言,他們連自己這片土地可能屬於哪個國家都不一定清楚,只是誰來收稅就給誰,自然知道大禹治水傳說的人也少了。

現在他們等待收獲的農閑時,聽著自稱小說家的說書人免費說的故事,才知道原來他們有個厲害的祖先叫大禹,是古時三皇五帝之一。

原本無論吳越還是楚地,都是屬於周,屬於商,屬於夏。吳越之地以前還是龍興之地呢,不是什麽蠻夷。

我們與那秦人,與中原魏韓趙齊燕,都是一樣的人,沒什麽區別。

只是因為周天子式微,周朝覆滅,現在各國封君又重新爭奪天子之位,他們才短暫與其他地方割裂。

是啊,短暫。

春秋戰國五百多年,放眼整個華夏的歷史維度,也能說一聲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