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城墻楚歌聲(第4/4頁)

朱襄這裏有陷坑和竹柵欄掩護,項燕則用青銅馬車當盾牌往前壓。

青銅戰車此時的威力,不比王翦的重騎兵差。

何況項燕看到了王翦的重騎兵,也訓練了一支具裝騎兵。雖不如重裝騎兵那樣強悍,但也能壓在陣前與守軍正面短距離互相射擊,給守軍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戰爭現場是血腥的,激烈的。

守軍占了地勢的便利,與項燕所率領的楚軍幾乎是一個人換五到十個人。但因為項燕帶來了十萬大軍,光是精銳就有三萬。而守軍滿打滿算,兵卒只有不到兩萬,其中精兵恐怕只有一萬五。其中,只有一半是秦兵老卒。

所以雙方陣地按照陣亡比例,都算傷亡慘重。

第一道防線被來回爭奪了三四次,項燕剛率領戰車沖進去,又被廣陵守軍舉著盾牌奪回來。

具裝騎兵與重步兵直接面對面的硬撞,誰也不肯後退。

朱襄站在城墻上,用墨家用透明水晶手磨的望遠鏡看著這一幕。

楚軍與守軍交戰的那一條線,就像是血肉的潮頭,時而前進,時而後退。

這樣激烈的一幕,卻好像默劇一般。

除了軍隊指揮的喊聲,平時戰場上應該用來發泄情緒的喊打喊殺聲,在這個血肉浪潮反復橫推的殘忍戰場上卻很少。

雙方都像是沉默的巨獸,無言地撕咬。

整個戰場死氣沉沉,仿佛亡靈活屍一般。

朱襄深呼吸,滿鼻子的血腥氣。

“擊鼓,唱楚歌。”

朱襄吩咐道。

發須比之前更加灰白的陳啟解下衣袍,袒露上身,親自擊鼓。

城樓上,楚歌聲陣陣。

楚辭是屈原之後才成體系,但楚歌一直都有。

楚人的歌謠大多很灑脫,歌詞中總以當地獨有的風物做比喻。

如蘭草繁花,江潮林濤。

即便是悲傷和淒涼的歌聲,在楚人口中,也能唱出幾分浪漫和豪壯。

如現在。

這個時代大部分貴族都是高高在上,看不清什麽家國天下的。

但又恰恰是這個時代,大部分士人又堅守著他們心中的“義”,願意為之赴死的。

廣陵城中的士人幾乎都送出了家人避難,但又都留下了青壯和大部分家丁守城。特別是當家之人,幾乎一個不漏地留了下來。

陳啟只是其一。

能戰鬥的,他們已經進入了城門前的防線中,與昔日同為楚人的攻城軍隊廝殺。

不能戰鬥的,隨朱襄留在城墻上,看著這守城戰最慘烈的前線,聽候朱襄指揮。

等城門前三條防線失守,守軍退到城墻上,他們即便不太擅長戰鬥,也會一同在城墻上廝殺。

現在這些人在朱襄的指揮下,敲起戰鼓,拿起楚國傳統的樂器,用最洪亮的聲音,唱出心中最悲愴的歌。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朱襄在心裏道。

他不是楚人,所以他沒有一同唱歌,只是居高臨下看著遠方隱隱綽綽的項燕和南楚君。

以及這兩人身前身後身側的楚國軍隊。

他知道,項燕這十萬大軍中,至少有五分之一是從長江北岸當地征發的民夫。

這些人聽到廣陵城墻上的哀切楚歌,會不會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