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沿江內遷令(第3/4頁)

楚國見識到了秦國舟師之利,知道就算秦國現在退兵,也不過是權衡利弊後主動退兵,並非真的沒有勝算。

在江邊與秦國舟師爭奪,楚國勝算很小。與其將長江北岸幾座城池留給遲早會回來的秦國,成為秦國舟師掠奪的補血包,不如毀城內遷,在陸地上堅壁清野,層層設卡。

秦國如果要攻打南楚國,就只能先上岸,再長途行軍。途中行跡不僅在層層堡壘的瞭望下一覽無遺,秦軍沿路得不到任何補給,補給線也會拉長。

那時楚國只需要依托有利地形,以逸待勞即可。

這在戰略上沒有任何錯誤,沒有任何錯誤啊。

戰國各國打仗時多采用堅壁清野,在激烈爭奪的城池之間驅趕庶人,燒毀農田村莊,不準墾荒耕種,以增大敵人攻打時的補給壓力。

南楚國的內遷令不過是加強版的堅壁清野而已。

“先帶他們去休息,將這件事提前告知陳啟等人。”朱襄深呼吸,恢復平靜。

浮丘面露悲哀道:“是,朱襄公。”

跪地慟哭的楚國士人沒有懇求朱襄什麽,只是哭著隨浮丘離去。

他們能懇求朱襄什麽?難道懇求隨朱襄南渡嗎?

待人離開後,因驚訝而站起來的朱襄跌坐在椅子上,單手扶額。

焦勻嘆氣道:“不愧是項燕,此舉真狠。”

李牧將軍吞並楚地的策略並非著眼於一城一地,而是依托南秦逐漸恢復的經濟和朱襄公的名聲,不斷向長江北岸輻射影響。

孫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李牧將軍采用的就是“上兵伐謀”。

項燕此舉雖粗暴,卻也是破解李牧將軍“上兵伐謀”的最好策略。

焚毀長江北岸碼頭城池,內遷楚人三十裏,隔斷南秦對楚地的影響,李牧將軍此前諸多布置都作廢了。

內遷楚人會造成諸多災難。項燕打完這一仗後就會回楚王身邊,南楚君不能將他推出來抵擋內遷楚人怒火。所以項燕自己會安然無恙。

而南楚君肯定會將怒火引向秦國。正因為有秦國的危險,沿江楚人才能不得已內遷。楚人不敢憎恨能殺他們的南楚君,也無法憎恨已經離開的項燕,只能加倍地憎恨秦國。

秦國通過貿易戰和李牧放糧、朱襄聲望編織的攻心一計,全部前功盡棄。

狠,是真狠。

不僅是讓楚人生靈塗炭的狠,這一對策也又狠又準地擊中了秦國的布置,給秦國滅楚戰略狠狠一擊。

“我想自己靜一靜。”朱襄扶著額頭道。

焦勻點頭離開。

踏出門扉時,他回頭看了一眼。

朱襄的身體微微顫抖,似乎在竭力忍耐什麽。

焦勻仰頭看天。

沿江楚人內遷三十裏,民房農田皆焚毀,他們吃什麽,住什麽?

內遷三十裏後的那片土地又不是無主的。

就算楚人不抵抗內遷令,乖乖隨南楚軍隊遷徙,他們能活下來多少?

這一點,一千多年後的順治朝沿海內遷令研究能給焦勻答案。

沿海內遷令在康熙台灣一戰後作廢。根據明代《嘉靖太平縣志》與清代的《嘉慶太平縣志》的人口對比,處於內遷範圍內的太平縣已經結束了內遷令一百多年,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穩定地人口增長,人口數量也僅僅是嘉靖年間的一半。可見沿海內遷令對百姓的摧殘。

這段時間也有不少清朝官員寫下憐憫百姓的詩歌,描繪沿海百姓內遷的慘景。

老百姓賴以生存的財產就是房屋、土地和糧食,就是地主能帶上些金銀細軟,留下的財產也是大頭,而普通老百姓根本沒什麽金銀細軟。

房屋農田燒毀,他們踏上內遷的道路時,與流放何異?途中老弱者死傷無數。

順治年間其實比南楚還好些。

順治當時已經入主中原,幅員遼闊,所以在內遷時劃定了遷徙區,如果內遷的沿海居民能活到遷徙地,有田有地,再熬到糧食成熟,總歸是有條活路。

但南楚國就這麽點地,內遷的楚人能去哪裏?

朱襄放下扶額的手,鋪開紙張,磨墨寫信。

他這封信不是寫給嬴小政,也不是寫給李牧,而是寫給項燕和南楚君。

他在信中詢問,楚人內遷後有何措施,是否給他們已經安排好活路。

如果沒有……如果沒有,請項燕和南楚君放楚人南下求活!

朱襄重重下筆,力透紙背。

……

李牧還未從南越回到吳城。

現在消息流通不暢,李牧得到燕國出兵的消息時,項燕已經出兵。

李牧雖然經過判斷,知道楚國肯定會出兵,所以立刻往回走,但也需要時間。

嬴小政急得每日都要在渡口上背著手逛一圈,見到秦人官吏回來,就上前問一聲“舅父舅母可好”。

在得知舅父舅母非要把廣陵城的事處理好之後才回來,嬴小政氣得想自己劃船去對岸,把舅父舅母綁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