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沿江內遷令(第2/4頁)

朱襄說完,沒有再等這些人說話,讓他們退下。

焦勻將陳啟等人送到門口,回來後問道:“真的把糧食送給他們?”

朱襄平靜道:“人心都是肉長的,知道誰對他們好。秦人來廣陵城之後給庶人分田,教導庶人種植,眼見著快收獲了,楚軍將糧食搶了,你說他們還會對楚國歸心嗎?”

焦勻道:“朱襄公看到的是庶人的心,不是士人的心。”

朱襄搖頭:“士人的心也是肉長的。他們就算平時看不到庶人,但當周圍一片欣欣向榮,突然變成了地獄,他們也會心痛。再者,秦國還未在廣陵城周圍分田,最肥沃的田地,都是那群士人的。若糧食被搶,他們損失最為慘重。”

焦勻問道:“朱襄公確定項燕會劫掠?”

朱襄淡淡道:“哪國軍隊攻城之後不劫掠,不說楚軍,秦軍也不例外,兵過如篦。”

攻城後劫掠是提升士氣,獎勵兵卒的慣例。能約束兵卒的將領不僅少之又少,即便將領有心約束兵卒,還得給兵卒提供足夠多的非劫掠也能拿到的獎勵。否則將領約束兵卒劫掠,就會造成軍隊嘩變。

即便是後世公認較為愛民的李世民,征戰的時候都是“就地取糧”。

大唐初年後勤搞得一團糟,五隴坂之戰的地點離京城不過一百裏,李世民的兵都無糧可吃,“舉軍失色”,著名哭包李世民又氣又餓哇哇大哭。

這樣的後勤,初唐將領不就地取糧都沒法打。

大唐初年並非真正的亂世,隋文帝的治理成果仍舊還在,在唐太宗時期隋朝所置糧倉都是滿的。這種條件下打仗都得劫掠保證後勤,戰國時代這樣的糧食生產力和運輸能力,就更不用想什麽部隊紀律了。

李牧率領的軍隊現在不劫掠,也只是瞧不上那點東西,所以故意做一做高姿態,減少楚人抵抗而已。

所以朱襄對項燕所率領的楚軍沒有任何期待。

看看項羽其人,就知道楚國的老牌貴族是個什麽模樣。

焦勻道:“即便沒有這些好處,朱襄公也不會毀掉糧田。”

朱襄瞥了焦勻一眼:“就你話多。不過我會布置好,不會資敵。”

焦勻心道,朱襄公看來對那楚人說他“資敵”很不服氣。

焦勻跟隨朱襄許久,待的還是朱襄常在的廚房,朱襄知道焦勻對他很了解,看見焦勻的表情,就知道焦勻在心裏促狹他。

別看焦勻平時面癱似的,其實心理活動特別活躍。

朱襄轉移話題:“浮丘隨蒙恬去打探項燕消息,怎麽還沒回來?這人也是,跟著蒙恬去幹什麽?”

焦勻道:“他會多種吳越語言,比蒙恬更容易探得消息。”

朱襄嘆氣:“好端端的一個儒士,不留在我身邊幫我處理文書,總愛往外跑。”

焦勻心道,儒士和處理文書之間沒有必然聯系,而且師承孟子和荀子兩家的儒士都喜歡亂跑。

朱襄抱怨了幾句,又叫了一批楚國士人進來,繼續交接工作。

第二日,浮丘黑沉著臉回來,還帶來了幾個衣衫襤褸,但頭冠仍舊端正的士人。

浮丘開門見山道:“朱襄公,項燕屠城了。”

朱襄手一抖:“什麽?!”

浮丘帶來的人跪在地上,哭著將事情道來。

最初項燕遭遇了抵抗,入城後說城民幫助秦國,背叛楚國,於是準許全軍劫掠屠殺一日,以儆效尤,並放火焚燒了城池。

如此行為後,秦國攻占的城池立刻發生了嘩變。城中居民本就不服秦國,他們擔憂被項燕屠城,所以想在項燕來之前趕走秦軍。

秦軍或許早就接收到了李牧的命令,表現得很克制。

他們迅速將人手撤離,帶走一半糧食,然後開倉放出剩下一半糧食,撤回到長江南岸。

楚人本以為秦人已經撤走,自己一定安然無恙,但項燕入城時仍舊縱容劫掠。

“若只是劫掠便罷了,他還命令我們舉家搬離,內遷三十裏!”那楚國士人失聲痛哭道,“若不從者,皆判投靠秦人獲罪,或處斬,或為奴!朱襄公,內遷三十裏,我們怎麽活,活不下去啊!”

朱襄收在袖口的雙手握緊。

內遷令!

沒想到項燕居然做出了如此殘忍的決定!

不,這不是項燕一人能決定的。一定是楚王和南楚君共同的決定,是楚國高層士大夫共同的決定!

內遷令啊……朱襄閉上雙眼。

項燕此舉,在戰略上很正確。

最著名的內遷令,當屬順治年間的沿海內遷令。

當時清朝無水師,為避免台灣的鄭成功與沿海臣民勾結,也為了給清軍迎擊鄭成功留下足夠的縱深,順治下令,魯、江、閩、浙、粵等省沿海百姓內遷三十至五十裏,“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

南楚國的內遷令,與此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