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燕王喜報仇(第3/5頁)

燕王喜在繼位之後,一直對趙王遣廉頗攻燕,導致君父悲憤而逝一事耿耿於懷。他一直派細作盯著邯鄲,希望能找到報仇的機會。

當趙太子病逝時,趙王病倒的時候,細作就將消息快馬加鞭傳到了燕國。

燕王喜大喜,立刻派劇辛倉促攻打趙國。

燕國國內反對的人很多。他們認為燕國被廉頗屠過之後,國力還未恢復。而且現在燕國和趙國算是盟友,正在調停楚國的內亂。看看遠方虎視眈眈的秦國,燕國怎麽能背棄盟約,攻打趙國呢?

但燕王喜搬出父仇,反對的卿大夫便無法阻止燕王喜了。

涉及“孝”一字,他們阻止燕王喜為父報仇,就是讓燕王喜不孝。有這個開戰的借口,背棄盟約也沒什麽了。

接下來就只看燕國能不能趁此機會啃下趙國一塊肉。若燕國此戰能勝,一切都沒問題。

劇辛是燕昭王的寵臣,原本是一位很厲害的將領。但燕昭王去世後,他被新王排擠,已經很多年沒有用過兵,現在已經快七十歲了。

但他名聲猶在,燕國上下都對他很有信心。

此時趙國又已經沒有名將,燕國就算倉促出兵,應該勝算也較大吧?

燕國出兵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邯鄲城。

有外患當前,邯鄲城爭權奪利的人立刻就冷靜下來。

為了出兵抵禦燕國大軍,趙國現在必須要有一位趙王。春平侯還未回來,那就只能讓公子偃當趙王了。

於是趙國一觸即發的內亂,在燕國大軍壓境的刺激下消弭,公子偃登基為趙王。

春平侯其實已經快回到邯鄲城了。當他聽到公子偃繼位的消息後,立刻調轉馬車,往秦國逃去。

趙王偃一繼位,就面臨無將可用的大危機。

這時,有人舉薦了一位老將,龐煖。

龐煖是趙武靈王的重臣。趙武靈王被餓死後,如許多只認可趙武靈王的人才一樣,龐煖也離開了趙國朝堂,隱居民間。

原本龐煖隱居楚國,現在已經回到了邯鄲。雖然龐煖已經年近八十,也沒有領兵打仗的經驗,但他有不少兵家著作,只從著作上來看,他是一位能領兵的人才。

現在趙王無將可用,不如試試這位老將。

趙王偃雖對這位年近八十的老人很沒有信心,但他也只能病急亂投醫,召見龐煖。

龐煖精神矍鑠,舌綻蓮花,立刻就獲得了趙王偃的好感。

於是趙王偃拜龐煖為將,迎擊燕國。

湊巧的是,龐煖和劇辛年輕時是一對好友,曾同在趙武靈王麾下為官。

劇辛被燕昭王的求賢令吸引,去了燕昭王麾下為官,燕昭王去世後被冷藏至今;龐煖在趙武靈王死後離開趙國,也隱居至今。

他們都是青年時成名,之後便沉寂至今,到了白發蒼蒼時被君王看重,拜為大將,率兵出征。

魏無忌也得到了燕國軍隊壓境的消息。

他本就能征善戰,個人脾性品格也頗受邊疆將士喜愛,還有李牧書信作為媒介,很快就取代了雁門三郡原本李家的地位,將趙國邊軍如臂使指。

得知趙國危險後,魏無忌認為自己已經是趙將,雖然趙王沒有發詔令讓他救援,他也應該做好準備,於是整備軍隊,隨時準備救援邯鄲。

當龐煖領兵出發的時候,魏無忌讓門客留守雁門郡,親自率領三千精兵,無詔離開了雁門郡。

這支龐煖和劇辛都不知道的奇兵,提前為燕趙戰爭劃下了句號。

燕國背盟,也給楚國造成了影響。

楚國的和談遲遲沒有結果,不是楚國對戰雙方達不成一致意見,而是出兵“幫助”楚國和談的魏國、韓國、燕國、趙國、齊國五國要從這場和談中謀取利益,楚國沒有和他們談攏。

燕國和趙國在燕王喜派劇辛出兵時,便放棄了商談,匆匆回國,擔心被對方襲擊。

剩下的魏國、韓國和齊國見己方勢力減弱,秦國的信平君廉頗還時不時來瞅一瞅他們在幹什麽,便也不敢再耗下去,匆匆拿了些錢財奴仆當好處,也撤兵了。

楚國僵持許久的和談終於結束。

和談約定,雙方以高郵湖到巢湖(後世名稱)一線為邊界,分南北楚。景昭二族以及所有支持者去往南楚,南楚就相當於他們的新封地了。

不過景昭二族不可稱王,而是稱南楚君,名義上仍舊是楚王的封君。南楚國是楚國的附屬國。將來楚國出兵,南楚君也得協同出兵。

楚國遷都之後,現在核心地帶都在淮水岸邊。南楚國劃分出後,南邊與南秦比鄰,受李牧兵鋒威脅;西臨大別山,受王翦兵鋒威脅。楚王劃分南楚國,便是讓南楚國成為抵禦李牧和王翦的屏障。

楚國叛軍在楚王拜項燕為將後,戰事失利較多,勢力比較微弱,只能無奈接受了這個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