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荀子醉米酒(第3/7頁)

朱襄只起了個頭,其他都是藺贄在做。

沒想到蔡澤居然順手也給了春申君一下,還是用這種……神奇的理由離間。

趙王會因為自己而讓趙人離心,是因為那時他還算是趙國的“臣子”;去離間一個他國的大賢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若自己真的因離間計而死在秦王手中,天下人只會罵秦王。

就像是秦國離間魏王和信陵君一樣。

“楚王是不是早就對春申君不滿了?”朱襄問道,“春申君為了逆轉不利局面,所以攻打魯國?”

藺贄道:“當李牧東取吳郡時,春申君堅決主戰。所以此戰失利後,楚王就對春申君不滿。”

朱襄更加無語:“那如果春申君不主戰,楚王就拱手將江水以南大片土地送給秦國?那不是更丟臉?”

藺贄攤手:“總要找個人承擔錯誤。”

朱襄嘆息:“希望楚國有好好保存魯國的典籍。”

魯國不僅是儒家的發源地,還是周朝宗邦,周公旦的封國,“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東周後禮儀崩壞,周王連自己的直屬地都沒有了,魯國成為周朝卿大夫的逃難地,是天下周禮保存最完善的地方,“周禮盡在魯矣”。

這“周禮”不僅指遵循周禮的人才,也指周朝幾百年的典籍。

“楚人動手太快。”嘗到了鹹陽學宮的好處後,秦王柱聽到了楚國滅魯的消息,心疼極了。

魯國與秦國不接壤,秦國又不能隔著三晉去攻占魯國,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楚國搶了先。

“可能正因為魯國在周中的重要地位,春申君才會選擇滅魯來討楚王歡心。”藺贄道,“當日我出使楚國時,楚王對鹹陽學宮贊不絕口。或許楚王也想建造一個學宮。”

荀子對此嗤之以鼻:“楚國會任用外來人才?”

朱襄接嘴:“楚國如果願意任用外來人才,屈原就不會投江了。”

眾人皆嘴角微抽。

朱襄這句話也太損了。

“不管能不能,先做個樣子。”藺贄道,“春申君親自出戰,應該會保護好魯國的典籍。”

荀子嘆氣:“魯儒們也帶了一些典籍入秦,只是數量只占魯國所藏典籍的極小一部分。”

朱襄拍著胸脯道:“荀子,我馬上準備和楚國做棉布生意。我去把他們掠走的魯國典籍買回來!”

荀子斥責道:“怎麽滿口買賣?”

朱襄垂著頭聽訓。

荀子道:“換得後好好整理,讓人多抄幾份後再送往鹹陽。”

朱襄乖巧道:“是。”

藺贄對朱襄擠眉弄眼。荀子就是嘴硬!

“不僅魯國被滅了,衛國也幾乎已經成為魏國附屬。”子楚道,“魏王為了挽回逼走魏無忌的威信,執殺衛國國君,立他的女婿為國君。”

朱襄疑惑:“執殺?”

“魏王命令衛國國君去拜見他,衛國國君去了之後,他就把衛國國君殺了。”蔡澤臉上露出嘲諷的冷笑,“他以為這麽做,能挽回自己的威信。”

秦王柱摸了摸腦袋:“這……這比我君父還過分。”

秦昭襄王最大的黑歷史就是誘騙楚懷王入秦後將其囚禁,致使楚懷王在秦國郁郁而終。

但即便是秦昭襄王,也只是軟禁楚懷王,好吃好喝地供著他,只是不準他回國。命令他國國君前來拜見,然後直接殺掉,這也太……

荀子默默喝了一口米酒。連秦王都認為魏王此舉太過,魏王,哼。

朱襄也默默可了一口米酒壓壓驚。

此時禮樂崩壞,一個國君比一個國君寡義無恥。對比來對比去,被中原文明排斥在外的蠻夷秦國國君和楚國國君,居然道德還稍稍高一些了。

魏王此舉居然比戰國大魔王、良心深海溝秦昭襄王還令人不屑。

這是什麽讓人笑不出來的地獄笑話?

再喝一口米酒壓壓驚。

在原本歷史中,魏王會在公元前252年才執殺衛懷君,因為信陵君在公元前253年抑郁而終了。

魏王猜忌魏無忌,奪走魏無忌的兵權,導致最後一次六國合縱攻秦失敗後,一無所有的魏無忌被軟禁在魏國,整日以酒消愁,公元前253年病逝。

魏無忌死後,魏王這才心慌了。

他知道秦國不來攻打魏王,正是因為信陵君的震懾。

秦國不是打不過有信陵君的魏國,只是很麻煩,所以先繞開魏國。

現在信陵君死了,所有魏國貴族都知道,秦國人可能要打過來了。

魏王在排擠猜忌魏無忌的時候,朝中群臣都認可了。

雖然有同情魏無忌的人,但他們不能忤逆魏王的意見。而大部分魏國貴族對魏無忌不僅心存嫉妒,也不滿信陵君的處事行為。

信陵君結交朋友和收留門客不看出身,只看才華和自己的眼緣。他常常與一些庶民門客平等相交,連姐夫平原君都曾經對此頗有微詞,所以魏國貴族,特別是與信陵君同為魏國公子的一些人,對信陵君就更加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