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對東甌好意(第2/6頁)

東甌王言行變得“失禮”,李牧和王翦還沒反應,東甌的臣子們臉色大變,不斷用眼神提醒東甌王。

朱襄掃了不斷給東甌王使眼色的東甌群臣一眼,笑道:“你我年紀相仿,不必太過約束。我只東甌如今禮儀與中原已經大不相同,東甌君可肆意些。”

東甌王已經撐不住端坐了。聽朱襄這麽說,他也不管對方是不是客套,筆直的背立刻垮了下來。

“謝先生,寡人真的……唉,太熱了。”東甌王把領口撒開了一些,露出胸口的文身,又把頭冠松了松。

李牧和王翦眼眸稍稍一顫,將眼底的鄙視壓下去。

即便是秦人,見到文身的越人,也有些鄙夷。

朱襄倒沒覺得鄙夷,還覺得蠻好看的。

東甌王一直悄悄觀察朱襄的神情,見朱襄看到他的文身時不僅沒有鄙夷,還有著幾分……欣賞?

我眼睛出問題了嗎?東甌王不敢置信。

身為中原大賢,難道不該鄙視我文身嗎?

東甌王把領口拉攏,不知道為何,居然有些不好意思了。

朱襄沒發覺東甌王的小動作,說起了正事。

他讓東甌王拿來紙筆,東甌王拿來了毛筆和絹帛。

朱襄看了一眼紋理細密的雪白絹帛,知道東甌王在炫富。

他心裏笑了笑,提筆在絹帛上畫起了東甌國目前的大致地形圖。

東甌國現在的勢力範圍,大約是後世浙江麗水、台州、溫州三市,其王宮坐落於溫州。

浙江的地形條件對於農業種植而言並不算優越,後世有稱,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便是說浙江可供大規模農業種植的“平原”,僅占浙江省面積的五分之一,其他大部分地方是丘陵和山地。

浙江產糧大區是三大平原,即杭州、太湖一帶的杭嘉湖平原,寧波、紹興一帶的寧紹平原,台州、溫州一帶的沿海平原。

浙江耕地面積不大,但因為水熱條件好,古時沒有化肥農藥,南宋之後,江浙一帶糧食產出一直居於全國首位。

“蘇湖熟,天下足”,就包括了杭嘉湖平原和寧紹平原。

越國被楚所滅後,杭嘉湖平原和寧紹平原都歸屬楚國所有,現在屬於秦國吳郡。

寧紹平原與台州中間隔著重重山巒,成為楚軍和百越的天然界限。越王後裔才能在台州、麗水、溫州建立東甌國。

東甌國懼怕楚國,在國土最南端的溫州建都。溫州三面環山,楚國打過來,先要翻過山巒攻打台州,然後再翻過大片山巒才能攻打溫州,在這個時代幾乎不可能。東甌國君覺得自己高枕無憂。

哪知道,秦軍從海上來了。

看見朱襄畫的簡略地形圖,東甌王的心就提了起來。

當他看到朱襄用筆勾了一條線,秦軍從海面暢通無阻來到溫州與他做生意,他的心更是拔涼拔涼的。

王翦差點笑出來。朱襄這是在威嚇東甌王嗎?

他仔細端詳了一下朱襄的神情,得出結論,朱襄沒有威嚇東甌王,只是單純告訴東甌王,溫州和台州有多少地可供種植,又能用什麽方式與秦國做生意,互通有無而已。

“沿海平原雖不如吳郡平原,也能產出大量糧食。”朱襄眼底泛起了心疼。

台州和溫州的沿海平原雖鹽堿化比寧紹平原、杭嘉湖平原稍深,但自古也是產量大地。

就算到了後世,寧紹平原和杭嘉湖平原開發得更加成熟,溫州也至少有三個縣能名列浙江產糧大縣前二十之列。特別是樂清市,一直是前十守門員,從未掉過前十五。

溫州的沿海平原細分後,有樂清平原、永嘉平原、溫瑞平原、陶山平原、北港平原、南港平原。雖現在一些沖積平原還沒有後世那麽大,零零散散可耕種面積也至少超過一千平方千米。

若能將其利用起來,無視溫州大片山地,也能滿足溫州糧食的自給自足。

朱襄道:“越王勾踐時,改革土地耕種,將鳥田改為井田,興修水利,發展農具。現在我一路看來,東甌平原居然又恢復了鳥田,實在是令人心痛。”

鳥田又名鳥耘,其名稱在儒家經典中是一個“德政”的傳說,即大禹在世,百鳥為大禹耕田,所以稱鳥田。

現實中,鳥田就是類似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種植方式。百越多鳥,農人引來鳥去田地間啄食野草,翻找蟲子,將土地翻松後播種,鳥糞還能作為肥料。

勾踐為了強國,改革農業生產,引進中原井田制,大步邁入了成熟的奴隸制度。

現在越國一散,大部分東甌人居然回歸漁獵,以魚蛤蛇為食,井田變成了“鳥兒快來幫我耕田”。

朱襄真想問越王後裔東甌王,你見著你不心疼嗎?

我這個外人都心疼極了。

他嘆氣道:“聽聞此地越人並不完全服從你的管束,東甌國西邊有自稱西甌的部落聯盟首領,與東甌王並駕齊驅。越國怎麽會淪落如此?先賢大禹若見後代子孫淪落到連田都不會種的地步,不知道會不會在會稽山上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