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東珠秦棉布(第4/6頁)

李牧抱著手臂道:“你難道想試試遊說東甌王,讓東甌歸秦?”

朱襄道:“倒不是說歸秦,只是與秦建立友好關系,讓他們知道秦的強大。順便幫他們指導種田。”

李牧無奈極了:“你跑去幫敵人種田?”

朱襄道:“只有耕種才能讓他們定居,定居後就會建造城池,這樣他們的軍隊才會集中在城池附近。若是他們繼續以漁獵為主,秦軍南下的時候,恐怕會付出很大代價。”

朱襄頓了頓,嘆了口氣後,又道:“平民不定居,就沒有機會和外面的人交流,也就不知道在秦國會是什麽生活。如果他們變成了如中原那樣被束縛在地上的農人,那麽秦國就能像攻打中原一樣,攻下一分土地,就消化一分土地。或許……或許雙方傷亡都會少一些。”

若越人還在漁獵,那麽他們面對與自己習俗完全不同的秦人,只會遁入山林之中,一直以兵卒的身份與秦人周旋。

但有了資產,他們就會投鼠忌器,說不定秦軍來了,他們就投降了。

聽了朱襄的話之後,李牧在腦海裏自動將越人替換成胡人。

好吧,確實如朱襄所說,如果胡人定居在城池中,他早就把胡人滅了。胡人不一定很強,就是太能跑。

“你……”李牧想了許久,都不知道該說什麽。

但不說,他又覺得心裏悶得慌。

朱襄笑道:“不過看到這麽好的地不種,我也確實難受。”

李牧扶額。

朱襄攤手:“你知道的,這就是我的本性。”

東甌國的核心地帶,就是後世浙江一代。

這裏可是傳統的魚米之鄉,甚至在石器文明的時候也發掘出了規模相當可觀的城池。

你們越國當年也是被列為春秋五霸的候選人之一啊,現在變成漁獵為生的蠻夷,你們高興嗎?

反正朱襄認為後世的浙江人會豎起中指。

你們好歹倒退個幾百年,變回越國啊,怎麽變成部落制了?

東甌和閩越繼承了越國的文明,也自詡是越國正統後人,是周的諸侯國,與戰國七雄並無差別。

所以朱襄才認為,自己或許來這裏走一趟,會有意外驚喜。

他真的不認為自己有危險。

東甌現在和秦軍做生意,打得火熱。聽李牧說,自封的東甌王甚至認為自己已經和秦國結盟了。

即便他只是一個秦國的“官商”,東甌王得到了消息都會對自己畢恭畢敬。

如果自己把頭巾一掀,說自己是朱襄,東甌王估計會跪著請他坐上座。

朱襄很了解這個時代的人對大賢的態度,特別是這種曾經是諸侯,現在淪落到“蠻夷”的越人,他們會對大賢更加畢恭畢敬,生怕中原文明小瞧了他。

當年秦國也是這樣戰戰兢兢。

不過對東甌國會如何厚待自己的了解,朱襄不是從秦國而來,而是從前世而來。

他出國去指導種田的時候,國外的官員對待“華國專家”的態度就是這樣。

聽老教授說,華國曾經對待外來的專家也是這樣。

朱襄一路南下,看到浙江這麽好的地,他們除了種了一些稀稀拉拉的桑樹和稻米,居然就讓其荒著。他真的拳頭都硬了。

去打個屁的魚,狩個屁的獵,去種地啊!

閩越多山,他們沒辦法,你們東甌不一樣!

反正不會有危險,暴露身份也就是對方國君謙卑地跪在自己腳下叫自己一聲“朱襄公”,朱襄當然要抓緊機會讓他們種一波田。

如果他們田種得夠多,李牧養兵也會養得更容易。

東甌的糧就是李牧的糧。

朱襄說完自己的打算後,李牧扶額的手就放不下來。

他苦笑道:“我和你一同南下時,王翦猜測我是不是有什麽大動作,我說沒有。現在他問起來,你說我有沒有?”

朱襄拍著李牧的肩膀道:“我只是幫東甌國種個田,再與他們商量一下,用棉布換他們的絲綢東珠和糧食,這算什麽大動作?”

東甌一直在朱襄“貿易戰”的計劃本上。

待紡織工坊建立好之後,他們就要誘惑楚國種棉。待楚國能提供大批棉花之後,紡織機就會全力開動起來。

如今的布就是硬通貨,是所有國家通行的貨幣。棉布質量比起麻布來更甚一籌,價值更高。

這個時候的人沒有經濟學概念,他們不會知道何為貨幣超值發行導致通貨膨脹。所以秦國可以用棉布去收割敵國的物資。

東甌很慘,離仙境很慘,離秦國太近。朱襄要用棉布購買物資,首先就瞅準了東甌。

南邊的物產對中原人而言都是稀罕物,收割了東甌,李牧的船就能壟斷南方特產,收割中原貴族錢袋子裏的錢和糧倉裏的糧食。

還好這個貿易戰並不算太血腥。因為棉布能做衣服,不像錢幣,不能吃不能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