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君子偽善心(第3/6頁)

朝議後,秦王柱讓太子子楚、左右丞相留下,其他人退下。

朱襄和嬴小政從屏風裏走出來的時候,子楚、荀子、蔡澤的臉色都很精彩。

他們早就知道秦王柱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對朱襄、嬴小政過分寵溺。沒想到太子柱當了秦王,這寵溺絲毫未改。

外面人都傳朱襄是秦國的實際掌權人,君上你還真讓朱襄在屏風後面聽政?

“寡人讓政兒多學點。”秦王柱看到左右丞相質疑的眼神,狡辯道,“政兒已經不小了,該學著學習國政了。”

荀子陰陽怪氣道:“君上英明。如果外人知道了這件事,就不會再提太子權勢過大,恐怕會認為公子政才是那個權勢過大的人。”

秦王柱樂呵呵道:“讓他們說。政兒不懼,大父會護好你。”

嬴小政道:“政兒知道,荀翁就是羨慕我!”

荀子的眼神一冷。

嬴小政立刻躲到朱襄身後。

除了舅母揍人很疼,荀子的戒尺也挺疼。

“為君父主持葬禮的事,荀卿你多教教朱襄。若是朱襄為禮官,君父可能會更高興。”秦王柱趕緊說正事,以免荀子當著他的面揍他的寶貝孫兒,“這次葬禮,荀卿費心了。”

荀子恭敬道:“分內之事,算不上費心。”

秦王柱道:“鹹陽學宮那些反對的學者們,荀子不用多操心。寡人決定讓他們去修書。”

“修書?”荀子先是一愣,然後視線撇向朱襄。

朱襄立刻條件反射道:“和我無關!不是我出的主意!”

蔡澤無奈:“朱襄,你這種反應就坐實了是你為君上獻策。”

朱襄:“……”

他幹咳一聲,道:“好吧,是我。編書之事已經拖了這麽久,現在造紙術和印刷術已經得到了改良,成本降低了不少,或許該執行了。再者秦國也該為統一後培養更多的士人做準備,不編書,怎麽集思廣益,為士人制定一套考官的教材?”

朱襄看著荀子,認真道:“秦國統一天下之後,百家都將為秦國所用,不拘泥一家之言。但不拘泥一家之言,並不是思想混亂。土地統一後,思想也要統一。所以編寫一套‘秦學’至關重要。”

荀子露出了冰冷的微笑:“讓不聽話的人埋頭編書,別再吵鬧,也很重要,對嗎?朱襄?”

朱襄眼神飄忽不定:“我可沒這麽說。”

荀子深呼吸了一下,道:“編書是一件大事。戰亂之後,不知道多少珍貴典籍會在戰火中逸散。即便單純為子孫後代保存這些珍貴典籍,也應該編書。只是君上,你對六國史書態度如何?”

秦王柱沉思良久,荀子等待了良久。

嬴小政擡頭看著自己的大父。

大父會做出怎樣的決定?他會毀掉六國史書,只留下秦國史書嗎?

“留下備份,但重新編寫周史。”半晌之後,秦王柱道,“各國歷史都記載了他國不知道的事,但又都為了自己國君避諱。周代已滅,如今是秦的時代。秦修周史,不需要再為周王和諸侯避諱。”

孔子曾經說過史官修史的一個原則,就是“為君者諱”,後世衍生出“春秋筆法”這個成語。

秦王柱的意思是,現在已經是秦的時代,周王和諸侯都不是“君者”,所以編寫周史的人應該整合各國史書,盡可能地還原歷史真相。

當然,秦王柱還有一層未說明的意思,就是只有秦王才是“君者”,所以這史書只需要避諱一些秦王的事就夠了。

荀子聽言,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他緩緩下拜,真心誠意向秦王柱叩首:“君上英明。”

秦王柱見到荀子如此敬重的一禮,有些不自在。

他趕緊將荀子扶起來,道:“寡人希望周史能成為後代秦王之鑒,所以關於秦國的得失,史官也應該記載。只要記載得當,即便是寡人做過的錯事,也不懼被史書記錄。以君父氣魄,應該也是如此。”

荀子再次一拜:“尊君上命。”

嬴小政的小拳頭在衣袖裏握緊半晌,然後不甘心地緩緩展開。

夢境中另一個自己記憶中的世界,大父繼位後守孝一年,改元僅三天便離世。

這短短的一年零三天執政,看不出大父是一個怎樣的秦王。

但他眼前的大父,哪怕執政時間還未過一年孝期,嬴小政也敢肯定,大父一定是一個很英明偉大的秦王。

即便大父的英明偉大,和曾大父完全不一樣。

這種自信和灑脫,是因為大父當了許多年太子,王位繼承權很穩固,從太子到秦王的過渡也很安穩的緣故嗎?

自己能學到這樣的自信和灑脫嗎?

“荀子,你可別心動,自己去修史了。”朱襄看見荀子如此激動,趕緊道。

荀子沒好氣道:“我暫時不會去,等我把秦禮修好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