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君子偽善心(第2/6頁)

那人沒回答,看熱鬧的秦王柱立刻道:“確有此事!”我知道!我就在旁邊!被嚇得夠嗆!

嬴小政身體往前探,豎起耳朵。

朱襄拍了拍嬴小政的肩膀,手在耳朵邊做喇叭狀。

嬴小政會意,也立刻把手放在了耳朵邊做喇叭狀。

秦王柱瞥到這兩人的小動作,嘴角不由瘋狂上翹。

荀子道:“國民為賢王祈福,這明明是最能展現出國君威嚴的事,先王為何不僅不高興,還要重罰呢?”

他瞥了反駁他的卿大夫一眼,慢條斯理道:“老朽不明白,卿可否為老朽解惑?”

那人臉色一沉,卻不敢回答。

即便秦昭襄王已經崩逝,但秦王柱做足了孝子的態度,他怎麽敢在秦王柱面前說先王的壞話?

蒙驁掃視了一眼眾人,拱手道:“當年先主重病時,不僅國內正值荒年,邊疆六國也虎視眈眈。此刻國民和官吏都應該全力耕種備戰。先主認為,任何會阻擋秦國強盛的事都不應該發生,哪怕這件事是為國君祈福。”

蒙驁又掃視了眾人一眼,冷笑道:“先主留下遺詔,不可因為守孝而影響國政。荀丞相此舉,不僅讓國民為先主守重孝,以彰顯國君威嚴,又按照了先主遺詔吩咐,不擾民,不影響國政。眾卿還有何不滿?”

秦王柱帶著金扳指的手重重敲了一下王座的扶手:“寡人也想聽聽,眾卿有何不滿?”

朱襄放下手,滿臉遺憾。

這一位秦王和老秦王不一樣,不喜歡繞彎子。若是老秦王,一定會讓朝臣吵起來,然後抓住更多朝臣的把柄,以後慢慢收拾。

秦王柱做事直奔結局,一旦拿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徑直跑過去,不會節外生枝。

比起老秦王,秦王柱這樣做,可以說對臣子十分寬容,臣子不用像在老秦王朝堂上時議政那樣,一不小心說錯話,招致可怕的後果。

不過這樣的朝堂,對於他這個旁觀者而言,少了些熱鬧看。

嬴小政也滿臉遺憾。

哪怕朝中有人輕視這位剛當秦王的“老太子”,但在秦國,秦王的權利至高無上,秦王柱已經做出決定,底下人就不會再多嘴。

荀子也以為還會有人和他吵架,他已經準備好滿腹諷刺人的經綸,結果這件事就這麽結束了。

荀子心裏又是惋惜又是暢快。秦王這樣的君王,確實是最符合他統一天下理想的君王。

沒有這份威嚴,如何整合七國人心?

這件事確定之後,之後的論題就簡單了。

臣民為了不耽誤國政只需要守孝三十六天,那麽君王自然也可以。

不過秦王柱在定下以後新秦王只需要為老秦王守孝三十六天後,提出自己例外。

他用的借口,一是現在秦朝守孝制度在秦昭襄王崩逝後才改變,所以他不能用這個制度;二是他十分悲痛,必須給秦昭襄王守更久的孝。

於是秦王柱按照秦國的老傳統,為秦昭襄王守孝一年。這一年不改元,但秦王柱仍舊自己處理國政,不因為守孝而不理政務。

太子子楚立刻率領百官拍馬屁,秦王不僅減輕了國民為君王守孝的負擔,還自己堅持守更長時間的孝,秦王真是愛民孝順兩不誤的好國君!

秦王柱捋著胡須,聽著朝臣們的奉承,臉上露出的燦爛笑容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朱襄恍惚間看到了老秦王還坐在王座上,帶著和煦的微笑,用冰冷的視線掃視著座下群臣。

他揉了揉眼睛。

國君守孝的大事爭吵了這麽久,落到朝堂上,連半刻鐘都沒有便結束了。

之後朝議先是討論秦昭襄王下葬的後續事宜,比如諸侯派人來祭拜,然後討論耕種、備戰、政令推行等國政上需要繼續處理的事。

近幾年氣候波動,大部分時間仍舊很溫暖,但偶爾會出現朱襄離開趙國時那樣的極端寒冷天氣。

氣候波動的時候,總會伴隨著大旱和洪災,導致田地絕收民不聊生。

這時秦國一般會出兵掠奪六國,以緩解本國饑荒壓力。但現在秦國開始做統一天下的準備,那麽就不能再制造更多的仇恨,不僅不能過多掠奪,還要幫助攻占地重建秩序和生產。

秦國戰略的轉型,是秦王柱面臨的最大的難題。

其實關於守孝的討論,也是這個轉型的前奏——如果是轉型前的秦國,根本不會有鹹陽學宮的學者們吵鬧的機會。

要拿出怎麽樣的態度來面對眾人的試探,怎麽一邊轉變秦國和秦王在其他六國士人心中的形象,一邊堅持秦王的權威和秦國的基本國政。這一切,秦王柱完全沒底。

沒有人做過這件事,他只能一邊摸索,一邊蜿蜒前行,給後人開辟道路。

朝議結束,除了守孝的事之外,所有關於國政的議題都沒有得到結論,秦王柱只是暫時吩咐下最緊急的處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