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果醬蒸蛋糕(第3/6頁)

儒家是春秋戰國著名噴子,也是戰國中能與縱橫家們撕逼的強大說客。

無論儒家學子信不信荀子那一套說辭,但荀子作為儒家目前資歷最老、名聲最大的人,他寫信請求儒家其他子弟幫忙舉薦一個人,這等舉手之勞,不會有人拒絕。

何況朱襄在民間的名聲確實很好,儒家弟子也早有耳聞。

蔡澤也寫信給與自己關系不好的同門。他不是舉薦朱襄,而是吹噓朱襄,說朱襄比這些同門強多了。可惜朱襄不肯離開趙國,否則其他六國的賢明君王見到朱襄,一定會奉朱襄為上卿。

廉頗得知此事後,雖然不知道為何朱襄突然想揚名,但看在自己順手牽走了朱襄家不少牲畜的份上,廉頗也寫信回邯鄲,和同僚們吹噓,朱襄確實知兵,我教的!

邯鄲城中有李牧的熟人,寫信詢問李牧此事。李牧想起朱襄曾說過關於士氣的話,斬釘截鐵地回復,對,朱襄知兵!

朱襄身邊那些引而不發的關系網突然發動起來,朱襄原本只在民間流傳的名聲,一下子進入了貴族階層的視野中。

他的名聲就像是烈火烹油一般猛烈燃燒起來,刺目極了。

朱襄家中迎來了不少不忿朱襄名聲的人。

他們與朱襄論道、論證、論兵。朱襄來者不拒,一一接待。

從天空上的日月輪轉,到地面上山川河流的走勢;從三皇五帝的傳說,到春秋戰國各國政治得失;從排兵布陣的軍勢推演,到如何讓每一個士兵學會令行禁止……朱襄端坐在席上,與絡繹不絕的士子舉盞辯論,無所不知,無一敗績。

甚至連名家詭辯的人都敗在了朱襄的辯證法上。

這個時代的詭辯,也是哲學的一種。考研考博的政治學中,早就將幾千年古今中外的哲學辯論揉碎了塞進了課本中。而朱襄那張能爭取到課題支持和科研經費的嘴,本就不可能笨拙。

如果遇到朱襄辯論不贏的事,朱襄就會將話題轉移到那些人不知道的領域,狡黠地利用自己比這個時代的人更廣闊的知識面進行降維打擊。

如果只論辯論,現代經過了高等教育的人是不會輸的。因為這個時代的人的哲學思想結晶,也在後人的課本上。

朱襄就這樣猛烈地燃燒著,仿佛夜間明亮的篝火。他的光芒終於引起了趙王和平原君的注意。

平原君趙勝雖然見識淺薄,但他在納諫上,特別是納有名望的人的諫言上,做得比趙王,比當下許多國君都好。

趙勝發現自己小瞧了朱襄的能力,親自登門拜訪,與朱襄煮酒論道。

在與朱襄論道了大半日之後,趙勝不顧自己趙國宗室的身份,作揖承認自己小看了朱襄。

“我會向趙王推舉你,就像是推舉馬服君一樣!”趙勝將朱襄與馬服君趙奢相提並論,可見心中已經被朱襄折服。

朱襄恭敬回禮:“我願意效仿馬服君,為趙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個時代還沒有《出師表》,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八個字,趙勝聽得懂。

他十分感動,立刻進宮將這八個字告訴了趙王。

但趙王仍舊很猶豫:“朱襄之前還被人進言說有罪,現在他怎麽又成了大賢了?”

趙勝道:“我聽聞,朱襄之前被人詬病,是因為土豆有微毒,又耗費地力,所以掌管農事的官員不理解朱襄的做法。朱襄說,巴蜀有一種叫蒟蒻的植物,全株有劇毒,但根莖用灰汁蒸煮就會變成美味的食物。還有許多鳥獸生吃有毒,煮熟之後皆是美味。別人不理解他為何讓百姓在門前屋後種土豆,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土豆如何蒸煮才能食用。”

“朱襄還說,我們將青壯男性征發去打秦國,地裏勞作的人不足。沒有人勞作,田地的肥力就不會被消耗。土豆若只丟進土裏,不需要過多侍弄,也能長出能吃的草根。等打仗的人回來了,再換回黍稷不遲。”

聽了平原君趙勝的話後,趙王仍舊很疑惑:“聽上去很有道理,但朱襄為何之前不為自己辯解?”

趙勝道:“君上,朱襄之前只是一介會種地的平民,他的辯解,他人不會聽,更不會信。如今朱襄顯示出他的本事,我們才會聽他的辯解啊。”

趙王再次覺得平原君言之有理。只是他剛免了朱襄的官職,短時間內重新提拔朱襄,好像是打自己的臉。這讓愛好面子、年輕氣盛的趙王有些不樂意。

這時候,因阻止趙王接收上黨而被冷落的平陽君趙豹,時隔許久再次進言。

他提醒趙王:“雖然朝中沒有太多人知曉,但君上肯定知道,朱襄乃是秦國質子的舅父。他之前不展露自己的才華,在趙國和秦國兩軍對峙的時候突然展露自己的才華,試圖為自己求得官職,君王不得不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