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阿巴泰之死(第2/5頁)

但盡人事,各聽天命!

戰場上僅有的少數明軍戰船,立刻不顧孤軍深入的危險,也不顧有可能被兩岸弓弩火槍攢射、甚至被清軍少量輕型佛郎機炮炮擊的危險,頂著箭雨逆流而上、直插清軍涉水潰逃的半路,遇到丟盔卸甲的涉水清兵就近距離瞄準狙殺。

只恨逆水行舟,速度遲緩,這種追殺的效率終究不高。

而正面主戰場、陸地戰場上,明軍也不甘示弱,愈發奮勇爭先,對著清軍狂猛圍裹上去。

曹變蛟的騎兵面對已經收縮得鐵桶相似的清軍中軍主陣,一時倒也是無法殺透。畢竟騎兵就不是用來正面硬扛硬沖的。

清軍即使士氣再衰落,已經戰敗,但多虧阿巴泰這個郡王大旗還立在那兒,阿巴泰本人也親自督戰不退,多多少少給清軍強行裝上了一根主心骨。

清軍軍法森嚴,如果領兵王爺不退,下面的人不得命令擅自先退,就算活著回去,也是刑罰非常慘重的,甚至有可能連累家人。

曹變蛟的騎兵難以在清軍抱團主陣打開缺口,朱樹人也就不為已甚,連忙派傳令兵飛馬傳訊,讓曹變蛟殺穿清軍主陣後,直接往北突破,

不要擔心背後暴露給清軍,讓他直撲芍水,把往北逃竄的那部分清軍盡量多追殺一部分——那種追亡逐北、背刺逃兵的戰場,才是最適合騎兵發揮、擴大戰果的妙用所在。

曹變蛟火線得令後,也終於放下了對“再追殺一個清軍王爺”的執念,改為追剿北線潰逃殘敵,同時也避免了明軍騎兵再遭受更多傷亡——背水結卻月陣死戰的部隊,對騎兵的殺傷力還是很可觀的,當年劉裕不就是這般大量殺傷了北魏騎兵麽。

曹變蛟騰出手後,正面戰場就交給徐徐推進的黃得功、黃蜚和藺養成好了。

明軍步槍兵大陣疊進而行,在雙方都失去機動性和騰挪空間的正面戰場上,堂堂正正發揮射程優勢,把一排排清軍外圍步卒射殺得紛紛倒斃。

清軍中軍的主力步兵,大多還是綠營,少部分是漢軍旗,極少有滿蒙步兵。

這些人用的弓弩,射程都已經遠遜於明軍最新式的武昌造步槍,被射了一會兒之後,就忍不住試圖發起反沖鋒。

但此前清軍靠騎兵反沖都不可能打贏,何況是這種純粹的步兵沖鋒?

除了再次丟下滿地的屍首潰逃回去,並且進一步沖亂自家的陣腳,根本不可能有更多建樹。

隨著崩潰性的恐慌,越來越多的綠營兵選擇了直接投河涉過淝水逃命,岸邊的滿蒙督戰軍官瘋狂砍殺下河者,也根本制止不住,

而即使遊到了水面上,還要忍受少量逡巡搜殺的明軍船只的點射亂殺,不一會兒淝水的河面都泛起了處處猩紅。

……

後方的朱樹人一直在用望遠鏡緊密盯著戰場動向,

看黃得功和黃蜚等人終於從至少兩個方向包圍了阿巴泰的主陣,只留下北側一個小口子還沒堵,朱樹人也是非常滿意。

這個細節,也是他火線指揮要求的,所謂歸師勿遏嘛,東邊是淝水,西南兩側被包圍了,如果北面也徹底圍住,阿巴泰的軍隊反而更容易死戰,在北側留個小口子,敵人就容易逃。

而且就算往北逃也沒法直接逃出包圍圈,往北再走十幾裏路,還得渡過芍陂連接淝水的芍水才行,那點地理障礙足夠遲滯逃兵再被追殺迫降一陣了。

眼看著戰局進入了垃圾時間,只要慢慢用步槍隊疊陣法推進、一層層剝離槍決就能奠定勝局,朱樹人也就放心了,開始琢磨如何更快更多的殲滅敵人——

殲敵已是必然,區別只在於時間快慢,而顯然是越快越好,

因為越快留給敵人徒涉過河的時間就越少,留給往北逃竄的敵軍逃兵的時間差也越少,最終逃出包圍圈的敵人數量就會更少。

朱樹人觀察了一會兒,發現黃得功打得還是稍稍有些慢了,至少他有辦法再提提速,略一思忖後,朱樹人再次讓傳令兵給前方傳去軍令——

朱樹人並不想幹涉戰術指揮細節,他這方面的才能也不如黃得功,所以不會微操。朱樹人擅長的是大局觀和政治眼光,所以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邊界,只是讓人給黃得功帶幾句喊話攻心的口號:

“讓前軍呐喊,漢軍割辮繳械者不殺,殺韃來降者免罪留用!”

黃得功得令後,覺得果然很有道理,立刻層層吩咐傳令下去。

戰場上槍炮齊鳴,如此混亂,復雜的口號是沒有傳唱力的,普通士兵最多記住兩句話,還得又通俗又對仗。朱樹人吩咐的這兩句就很通俗,沒兩盞茶的工夫就全部呐喊了起來。

而對面已經被逼入絕境、還被阿巴泰用於斷後的綠營步兵,在慘重的傷亡和絕望的心態之下,終於生出了反水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