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收復大員-上(第3/4頁)

只是士兵在登陸時,需要提前跳下舢板,從齊腰深的淺灘涉水登岸。大炮不能落水,就只能犧牲幾條舢板,直接沖灘擱淺,甚至不惜撞壞船底,讓大炮上岸的位置盡量水淺一些。

張名振還特地安排了一些力氣大的近戰士兵,專門配備了鋒利沉重的優質鍛鋼戰斧,以備特殊情況下可以砍爛撞壞後的舢板船舷,把大炮直接越舷推下來——

這個時代可不存在“坦克登陸艇”那種船頭可以自動打開、讓大炮開下來的舢板設計,沉重的大炮沒法扛著翻過船舷,就只能把船舷砍爛、砍出一個口子把大炮推下來!

而在西方,這個時代還沒有騎兵炮的概念,那玩意兒要到百年後的歐洲七年戰爭,才被腓特烈大帝發明出來,

荷蘭人也就當然不會提防到明軍有這種“跟登陸步兵一起推進的前沿部署輕便炮兵”概念,自然能打荷蘭人一個措手不及。

雙方合計已定,張名振說幹就幹,讓鄭成功的船隊放下上百條小舢板,每船或運十幾個全副武裝的精銳士兵,或只運七八個戰兵,剩下的分量省出來拉一門騎兵炮。

這種小吃水的舢板,基本上也就最多運十幾人,否則就算不壓沉,吃水也會太深,導致搶灘時無法盡量沖到淺水近處。

所以張名振全加起來,第一批也就大約八百名步兵勇士,加上四門騎兵炮。

荷蘭人雖然早就發現了他們,但並沒有出面攔截,因為荷蘭人沒料到明軍會在淺灘處直接搶灘,還提防著明軍會偷越主航道、找錨地登陸呢,荷蘭人的防守重點,自然放在了主航道周邊的埋伏上。

……

“少校,明國人派出了大量舢板,試圖在西側沙洲直接登陸!北炮台的楊森上尉請求增兵幫忙緊急調整炮位朝向!我們原本的炮位都是朝著北側主航道的!

楊森上尉還請示,要不要派人拒敵於灘頭!他怕光靠緊急調整炮位朝向、也來不及開炮轟擊阻止登陸了!”

張名振剛有所動作,線尾山炮台的荷軍指揮官恩德裏克少校就得到了屬下的急報,不得不趕緊做出決策。

這個恩德裏克少校,聽名字也知道不是荷蘭血統的,他身上其實有相當的葡萄牙血統,

只是明末葡萄牙人在遠東的貿易控制越來越式微,地盤逐漸丟失,除了最後的澳門還在,其他都被荷蘭人占了。

恩德裏克少校的父親原本是葡萄牙軍官,二十年前在澳門戰役中被荷軍包圍,隨後帶人投了,畢竟都在遠東混飯吃的歐洲人,葡萄牙也沒西班牙那麽狂熱堅持舊天主教信仰,投降信新教的荷蘭人圖個保命,也沒什麽。

恩德裏克當時還是一個年輕士官,跟著父親一起投了之後,二十年來好好給給荷蘭人賣命,現在也升到中高級軍官了,大員總督讓他守一個灣口炮台,也算是用人不疑。

面對明軍的突然來犯,他也顧不得其他,只能先兵來將擋,頂住這一波,給明軍以顏色,再論其余。

這年頭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也習慣了這種“有沖突先打一下,再考慮交涉談判”的套路了,如果能直接武力解決,就沒什麽可談的,哪怕是對方偷襲來犯,他們也不會想著先譴責。

“明國人居然敢直接在沒有錨地的地方以舢板登陸?這是不把我大荷蘭精銳放在眼裏了。快,讓楊森別想著調整炮位了,先帶一個滿編連隊到灘頭,把剛要上岸的明國人沖下去!”

在望遠鏡裏短暫確認後,少校立刻做出了他自以為最正確的指示。

北炮台的楊森上尉聞言,也沒有多說,立刻帶隊出擊了。當時的荷蘭軍制編制,還跟西班牙方陣時期差不多,240人為一個滿編連隊。

線尾山的荷軍滿編應該有兩個連隊,編為一個營,南北炮台各一個連隊,一共480人,實際上會有些許減員缺額。

一次性派出一個滿編方陣連反登陸,也是恩德裏克少校能拿出的最大誠意,再多的話可能兩處炮台本身就會缺乏防守兵力了。

……

對面明軍這邊,張名振也算高級將領,當然不可能親自參加第一波的搶灘登陸。

所以這八百人,由張名振麾下的部將張國柱、阮進帶領。

張國柱就是那位此前被張名振、鄭成功從吳三桂手下接回來的參將,是遼東軍出身,也懂一點航海水戰,當初在吳三桂手下負責過覺華島等地的防務。

阮進則是福建人,就是水手、海寇出身,後來被張名振詔安吸納,跟著張名振混了多年,不是什麽頭臉人物。

但不管怎麽說,這八百明軍都裝備了新式“武昌造”步槍,並且配備了多種彈藥,既有對付鋼質胸甲敵人的獨頭彈,也有傳統對付輕甲敵軍的霰彈,可謂戰力純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