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收復大員-上(第2/4頁)

總的來說,就是荷蘭人兵力人數比歷史同期更強,但防禦工事、炮台堡壘這些設施,比歷史同期弱一些,算是得人和而失地利。

而且無論從阻止敵人援軍、打時間差各個擊破的角度來說,還是從大明朝廷的財政負擔角度來說,抑或是從“冬季用兵能避免熱帶病”的角度說,明軍都要速戰。

把原本打上將近一年的戰役,縮短到四個月之內解決,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

鄭成功和張名振十月十二這天從廈門啟航,經過四天的航行,便橫渡海峽,先在澎湖略作休整,隨後再次拔錨,經過兩日便來到荷蘭人在島南的主要據點、赤嵌城外海海域。

這個時代大明本土對大員島展開軍事行動,都是先從島南下手,登陸成功後才會向島北蔓延攻勢。

主要是因為當時澎湖在明軍控制之下,確切地說就是在鄭家控制之下,

早在1622年,也就是天啟二年之前,澎湖當時也一度被荷蘭軍占領過,但明軍在天啟四年時就發動了反攻,打了好幾個月,把澎湖拿回來了,此後荷蘭人一直沒能再占澎湖。

所以如今從廈門到澎湖之間的航路,可以躲避荷蘭人的偵測,做到出其不意。而澎湖臨近大員島南部,從澎湖再次啟航向東,不過九十多裏海路,就能抵達赤嵌城外海,登陸戰也就自然要先打赤嵌城周邊,建立起穩固的登陸場。

十月二十這天,鄭成功和張名振抵達外海的同時,荷蘭人也已經發現了他們,倉促做好了準備。

鄭成功拿著望遠鏡仔細觀察了敵情,揣摩著如何實施登陸戰。

這個時代可沒有登陸艇,沒法讓大規模的部隊直接在海灘上搶灘,最多只能用救生的小舢板劃到岸邊,裝不了幾個人,肯定立足未穩就會被重新消滅或者推下海。

所以,要讓大部隊登陸,還是得找深入內陸的河流,尋找合適的港口、深水錨地,便於大軍快速卸載上岸,最關鍵的是要能把大炮運上岸。

鄭成功是提前做好情報偵查工作的,此刻又實地最後確認了一下,才跟張名振商議:

“欲尋深水錨地直接登陸,必須駛入台江,江口有線尾嶼,分隔江口為南北航道,

南航道水深易航,直抵大員港,然江心線尾山頂、與南岸一鯤嶼的錨地防波堤上,皆有紅夷炮台,夾江對射,所過船只必被炮擊。

北線航道在江北鹿耳門與線尾嶼之間,鹿耳門多平緩江灘,據說土地疏松泥濘,無法築城,只靠江心線尾山頂炮台、部分朝北的炮位轟擊封鎖。然水淺需等漲潮才能通過大船,張將軍以為當如何取舍?”

張名振順著鄭成功的解說,也尋思了半晌,一時不敢拿主意。

他們今天遇到的情況,還真就比另一個時空、十六年後來到這裏的鄭成功,所遇到的情況要更困難——

因為歷史上,台江口那個江心島“線尾山”上的簡易木質炮台營壘,在1656年的一次猛烈台風後損毀,然後就被荷蘭人棄守了,專心經營南岸的港口防禦工事,這才給了鄭成功1662年來的時候、趁著漲潮偷渡台江口北航道的機會。

但現在才1646年!不是1662年,距離1656年的台風摧毀炮台,還有整整十年呢!現在江心島上的荷軍炮台,還活得好好的呢!

要不是明軍的兵力也變多了,武器也比歷史同期升級了至少一代,這仗怕是還真不好打。

張名振斟酌再三,用商量的口吻說:“看來,只能先強攻江口島上的炮台了?我觀炮台雖然高峻,然工事並不算堅固,只是土木建成,並非壘石而成的堅堡。

島上守軍暫時也不多,若是出其不意登島圍攻,想必敵軍不敢以炮台守軍反沖灘頭。只是江口南岸、北岸的熱蘭遮城、赤嵌城守軍如若想要增援江心島炮台,卻需要鄭郎中的海軍出面攔截了,不能讓他們渡過台江上島增援。”

鄭成功聽後,眼前也是一亮:“此論倒也有理,自古登陸最怕的是被半渡而擊、立足未穩就遭到守軍反沖。

如果直接在南岸或北岸上岸,敵軍兵力至少皆在千人以上,反沖我軍還真有可能被沖下海。但這江心炮台守軍,最多不過數百,哪怕我軍第一批登陸,只靠舢板運兵,他們也未必敢沖出來、殲我於灘頭。真要是沖出來,說不定還能反打。

不過,江心島周邊都是淺灘,大船沒法靠近,艦炮射程不如要塞炮,也無法支援岸上。張將軍第一批登陸後,只能依靠火槍結陣而守,靈活變陣,撐住第一波可能出現的敵軍反撲了。”

張名振想了想:“帶幾門最輕型的騎兵炮,隨舢板搶灘隊一起登陸吧,好歹有點自衛重火力。”

說著,張名振就讓人準備了四門大約折合三四磅彈重的騎兵炮,自重都在三五百斤以內,跟佛郎機差不多重,可以用小舢板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