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千年大計(第3/4頁)

朱樹人對這種長進還是挺滿意的,聽說含硫問題不好解決,就先常態化追問:“大冶那邊用先煉焦的辦法、再用焦炭煉鋼鐵,這法子移植過來,也解決不了麽?”

宋明德連忙回答:“可以解決一部分,但一來焦炭昂貴量少,多是精煉鋼材才用,如果煉粗鐵時就大量指望焦炭,不太實際。

二來麽,便是不僅馬鞍山的鐵礦石含硫多,連長興廣德的煤礦含硫也多,直接燒焦也經常出次品。”

朱樹人對冶金和化工並不太了解,他前世的水平也就是高中物理化學那點程度,琢磨再三之後,再結合他後世那點可憐經驗,加上宋明德描述的問題,思索良久,才略微有些眉目。

“且拿些鐵礦石和煤來看看,大冶那邊的鐵礦石,你們有運一些來對比麽?”朱樹人決定還是不要拍腦袋決策,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

宋明德倒是挺有科學對照分析的思路,他果然有讓人運了幾船大冶那邊的鐵礦石,甚至還有大冶那邊的煤炭、焦炭,當下立刻就讓人取來了,給朱樹人看。

宋明德這一手準備,也是為了試試看在馬鞍山這邊煉大冶的礦石,跟本地煉本地礦石做個對照組,減少變量——

因為要是大冶礦石到了馬鞍山,用馬鞍山的煤來煉,最後出了問題,就可以推測是馬鞍山的環境或者煤礦質量有問題。

要是再換上大冶那邊的煤,也依然有問題,那就能進一步定位是馬鞍山的地理環境有問題,比如空氣、水源、汙染等。

如此把鐵礦石、燃料、環境,三組變量兩兩組合設置對照組,一共可以做八組對照實驗,每組二分法排查問題。這樣的科學思路加持下來,可比古人隨機亂實驗要靠譜得多。

不管最後結果如何,這個科學排查的思路方法首先就值得肯定。

有了宋明德的前期對照排查,朱樹人的思路也就清晰了很多,又結合後世粗淺的化學知識和網上看來的常識,很快得到一些啟發:

“看來這馬鞍山果然是鐵礦煤礦含硫都多,不過應該多是以‘硫化鐵’,也就是黃鐵礦雜質的形態存在的。鐵礦裏本身混有黃鐵礦,煤炭裏也有黃鐵礦。

這兒的礦石在冶煉之前,要比大冶那邊多一步更精細的粉碎工作,磨得越細,越容易把雜質篩出來。

密度法不知道能不能篩,不過就算能,估計成本不劃算,這是大規模生產,不是淘金——最好還是想想看用磁選法。鐵礦石裏的黃鐵礦未必能篩,但煤礦裏的黃鐵礦碎粉是肯定能磁選的。”

“磁選篩雜質”這種常識,後世只要不是太偏文科的知識分子,基本上也是能想到的,但凡多看一點B站視頻或者抖音科普就夠了。

硫化鐵保留了比較強的鐵磁性,比氧化鐵,四氧化三鐵更容易被磁鐵磁石吸附,比毫無磁性的煤炭,那就更容易吸附了。

只是古代沒有電力,也就沒有電磁鐵,要靠天然磁性材料來篩礦,材料比較難湊,而且磁鐵磁石也不是絕對的永磁體,用久了磁性消耗太大,也需要人造補充。

想到這兒,朱樹人也大致融會貫通,理解為什麽歷史上馬鞍山這邊煤礦一直到了晚清末年才開采——到了20世紀初,交流發電機、發電站才算漸漸普及,當時國內才有了第一批電廠,也就可以用工業級電磁鐵了。

馬鞍山的礦藏資源是比大冶多得多也好得多,但沒有磁性篩選之前,這兒只是產量大,產品質量卻不如大冶的好。

想明白這點後,朱樹人也就知道:未來馬鞍山這邊的定位,首先還是一個量大管飽、低質量鋼鐵可以大規模量產的基地。但這兒主要的產鐵,還是用於工具類民生類的需求,做大冶那邊低端民用鋼鐵的平替。

把大冶那邊的產能替代後,大冶才能集中產能全部搞武器級鋼鐵。

至於馬鞍山這邊的磁選礦、高端路線,也不是不能攀科技。只要總投入成本可控,用來攀科技驗證還是不錯的,

說不定朱樹人點出“磁選”這個思路,再預言一點“變磁生電、變電生磁”的指導思想,還能讓華夏科學家將來成為人類電學之父,把電磁感應理論雛形先提出來。

當然,也就是個雛形,歷史上法拉第提出電磁感應理論,到人類真的弄出工業級發電機,怎麽也得近百年的發展。

朱樹人就算機緣巧合幫人鼓搗出了思路,他有生之年應該是看不到發電機了,或者最多就是看到個實驗室裏的不靠譜玩具級產物,絕不可能工業化,工業基礎差太多了。

宋明德把鄂王爺的指點思路一一記下,立刻就去先安排采購天然磁體,進行選礦實驗,然後再對盡量篩去黃鐵礦雜質的煤、鐵進行重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