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屍漫金山

既然知道已經有三四個縣丟了,而短時間內就算再拖延一陣,所丟的地盤也不會超過五個縣,江陰那一線是有極大概率防守住、阻止韃情擴散的。

那麽,朱樹人也沒太大的迫切性,非要輕敵冒進,立刻轉入對多鐸的全面總攻了。

多鐸畢竟還有八萬多可戰之兵,雖然疲憊,但是等朱樹人趕到丹陽、句容戰場時,清軍至少也得到了兩三天休整了,體力會得到極大的恢復,到時候便沒有多少虛弱可乘。

相比之下,如果把損害控制在五個縣的範圍內,慢慢消耗多鐸的補給物資,等他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最後就會好打得多,也穩健得多。

考慮到多鐸已經進入了江南富庶之地,朱樹人估摸了一下,要消耗到對方斷糧,那是不太可能的。

真要是斷糧,估計常、鎮五縣的百姓,也會先慘遭刮地三尺地屠戮劫掠,那損失就太大了,對江南地區持續生產力的破壞也太大。

所以在食物補給方面,最多是隨著冬天深入,馬匹的飼料會越來越差,相對削弱清軍騎兵的持續作戰耐力。另外清軍的食物質量,也是有很大概率下降的——

現在多鐸才剛過江四天,靠著搶劫,甚至能維持部隊有酒有肉的生活。此前強攻南京,之所以能打這麽狠,也跟多鐸舍得下本錢、出手闊綽犒軍有關。參加攻城的士兵哪個不是先酒肉管飽兩天,把士氣激勵起來。

而酒肉這種奢靡生活,多鐸最多也就維持十天半個月,把常鎮五縣的富戶積攢的酒肉吃光後,沒有外面的補給運進來,被封鎖,多鐸的軍隊雖不至於餓肚子,但肯定會很快進入吃素的狀態。

要是相持接近一個月,那就連新鮮蔬菜和精糧都有可能短缺,只能吃糠咽鹹菜或者至少是粗糧餅子。

除了糧草質量的下降,朱樹人對斷敵補給更多的期待,在於慢慢削弱多鐸的武器彈藥箭矢補給。

武器方面,清軍的著甲率,會隨著他們不斷發動攻城,而快速削弱。南京城下那兩天,別看滿八旗的士兵直接戰死還不到三千人,剩下死的都是漢、蒙軍隊。但光是那些滿八旗死者身上遺落的優良鐵劄棉甲,就早已超過了五千副。

清軍在攻堅時,是經常讓精銳死士套好幾套重甲的,但平時他們並不會備那麽多甲,野戰也用不到。所以都是攻城前臨時調撥,讓不需要先登的輕裝部隊把鐵甲勻出來,暫借給死士用。

這些死士折損在城下,也就意味著至少兩倍於他們人數的鐵甲遺落了,活下來的那些滿八旗士兵,也有相當一部分會轉為輕甲,或者不得不剝漢蒙兵的優質鎧甲。

刀槍武器這些方面的折損,倒是不算什麽,清軍也不差這點刀槍。武備補給的另一個短板,主要就是火器彈藥和箭矢了。

那兩天的南京死磕,清軍炮兵使用烈度實在太猛,第一天被明軍炸傷、戰損的就有四五門,第二天戰損更多,還有好幾門因為持續高強度發射,發生了炸膛和其他損毀。

多鐸的紅夷大炮戰力,竟從渡江之初的46門,跌到了勉強剩下30門,就算後續修理還能搶救回來幾門,但總數也不會超過35門。

清國入關前,從崇禎六年開始嘗試鑄炮、崇禎八年才算穩定開始量產,此後攢了十年,才攢下了兩百多門紅夷大炮,其年產量,也從最初的每年十幾門,慢慢爬升到每年三十門。

入關之後,靠著奪取北方半壁江山的明軍和闖軍存貨,清軍紅夷大炮存量總數一度突破了三百門的巔峰值。把北中國的軍工產能整合進去之後,清國控制區的年鑄炮總量,也能從關外時的三十門進一步提高到五十門左右。

所以,多鐸幾天就丟掉了十五六門紅夷大炮,這個戰損絕對不是一個小數字,那是相當於清國明年總產能的三分之一了。只要朱樹人未來每年摧毀的清軍重炮超過五十門,就能把清國的炮兵力量越打越少。

火炮的損耗只是一個縮影,它背後是清軍耗材的快速枯竭。

朱樹人按照史可法從俘虜那兒有限搜集到的情報,估算著再有一兩場南京戰役這樣的消耗,清軍大炮就會全部因為缺乏彈藥而啞火。

火槍彈藥、弓弩箭矢這些耗材,也會分別在三五場這種烈度的戰役後耗盡。當然如果清軍肯用大炮發射石球的話,倒是可以從火槍部隊那兒擠點火藥給大炮用,但反正肉都爛在鍋裏,大炮耗藥多,火槍就得提前報廢。

當然,實現這一切的前提條件,朱樹人始終是非常清醒的:他得確保封鎖的徹底性,徹底把多鐸跟江北清軍的哪怕最後一絲聯絡,也徹底掐斷。

未來一段時間裏,哪怕沒有爆發野戰,也不等於明軍什麽都沒做。江面上的水戰巡邏是始終要保持高強度的,陸地上的分兵把口圍追堵截也不能松懈,最終在清軍的運動戰中逮住破綻、一擊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