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曲線誕生的剃發令

多鐸處在病篤亂投醫的狀態下,沖動想要拿下鎮江的金山寺、為自己打通補給後路做一次嘗試,也不能算是絕對的昏招。

雖然清軍的水師實力相比明軍是真的爛,但金山寺這個地理位置,在江南岸的軍隊眼裏,並非太過遙不可及。

這裏必須稍微提幾句明末清初時鎮江金山寺、乃至金山洲一帶的地形特征。

後世遊客有去鎮江旅遊過的,一般都不會不知道金山寺——這座古刹在佛史上就很有名,很悠久,雖然大多數人是通過《白蛇傳》才知道其存在的。

很多遊客到了那兒乍一看,也不理解《白蛇傳》裏該如何水漫金山。這其實是因為古代金山洲的地形,和現代截然不同。

現代的金山洲已經因為長江航道泥沙沖積,跟江南岸的陸地連為一體了,都不再是一個沙洲島,自然沒法“水漫金山”。

金山洲大約是19世紀才徹底跟江南陸地連成一片的,如今是17世紀中期,相差也不遠了。沙洲島與陸地之間,最淺的地方也就只能淹死郭馮之流,高個子踮踮腳踩踩水都能泅渡過去。

偏偏鄭家人特別喜歡經營這個據點,其實早在崇禎死前,鄭家為了在南方經營海貿,弄過山海五路的商路,有行商有坐商,這金山洲和金山寺,就是他們在南京周邊的重要據點。

歷史上後來鄭成功晚年(其實也就三十多歲,鄭成功死得早)聯手張煌言試圖反攻南京時,就把數萬大軍長期作戰所需的軍糧,提前用山海五路的商號籌集、偷偷藏在金山寺裏,這才確保了偷襲的突然性。

此時此刻,這座鎮江城北的江邊沙洲,如骨鯁在喉,把多鐸跟江北的一切聯絡徹底卡斷,哪怕多鐸已經把鎮江府全境所有大陸上的地盤都占領了,最後偏偏就是拿這個離岸邊不過幾十丈的地方沒辦法。

鄭家的戰船也知道清軍陸戰很強,對於這段狹淺的江面一直往復巡邏,岸上也有大量士卒隨時準備半渡而擊,一旦清軍想發動登陸戰就趁其立足未穩把他們推下江去。

多鐸也是被軍火補給斷絕逼得非得下血本,試圖再不計代價一次。

他的想法也不能算錯,因為人力原本就是有可能導致地理環境變化加速的——同在明末,據說按後世地質學家考證,武昌的鸚鵡洲跟鎮江的金山洲,距離長江南岸的航道寬窄深淺應該是差不多的。

但鸚鵡洲跟長江南岸連接的地質進程快得多,其中一個誘因,按地質學家考證,就是張獻忠跟左良玉作戰時,屠武昌數十萬人,填屍斷江,形成堤壩,鸚鵡洲周邊人膏厚數寸,經月不散,加速了江沙淤積。

多鐸都不需要拿幾十萬人的屍體填壩,他已經決定狗急跳墻,奴役鎮江府的百姓全部出動,用刀子逼著他們幫清軍填江!至少在江南和金山寺之間弄個浮橋,要是能弄個堤壩就更好!

如果純用人屍要一百萬人填個壩,那用人力堆土、並且在運土過程中被江心明軍射殺、屍體恰巧遺落加速堆砌,最多幾萬條人命就能強行連接金山洲與江南。

反正這些百姓也不可能念清軍的好,被長期奴役了,多鐸何必再聽從多爾袞假仁假義邀買人心的建議呢?

歷史上清軍演出來的暫時少殺掠,也是在進入江南後,就徹底放棄演技了,現在所差的,只是南京城還沒拿下,但多鐸也不肯白來一趟。

……

多鐸軍的殘暴舉動,當然也是很快就被金山寺的鄭鴻逵發現了,他也是震驚不已,

但也不得不一邊趕緊讓人抵抗,把紅夷大炮都拉到金山上,居高臨下封鎖江面,轟擊清軍的施工陣地,驅趕被逼迫的百姓別助紂為虐。還派出了大量戰船頂著江南清軍火力,試圖沖散施工清軍。

另一邊,鄭鴻逵也是與上遊的侄兒鄭成功聯絡,讓鄭成功請求朱樹人多派援軍來,幫助一起守好金山寺,保持住鎮江一帶的江面封鎖。

金山寺這地方,雖然寺本身是在江心島的小山丘上,還算有點險要,但島嶼本身並沒有城墻環繞,要抗敵只能指望防登陸。一旦上島後,剩下的就只有守山頭了。

也因為沒有城墻的掩護,鄭鴻逵部要拒敵於灘頭,就要承受跟清軍對射的風險。岸上只有些夯土矮墻和埋在夯土裏的尖樁木柵寨墻,擋擋箭矢還行,面對清軍火炮隔岸轟擊,就完全沒用了。

多鐸的幾十門大炮,不斷在明軍沿著金山洲邊緣修建的木柵上轟爛一個又一個缺口,逼得明軍站在空地上跟清軍隔數十丈的江面對射。

要不是多鐸第一天進攻時,浮橋和堤壩才修了一部分,還沒能形成登陸,鄭鴻逵那點人馬,怕是光在對射中就要承受不小的傷亡。

好在這種壓力也就只保持了半天,當天傍晚,鄭成功就帶著他的部隊來增援叔父了,還帶來了朱樹人撥給的一些新裝備,光是武昌造的胸甲就給了上前副,也算是補強明軍拒敵於灘頭的對射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