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沒有退路可言

被搭救懿安皇後和坤興公主的事兒一折騰,加上需要確認其他主要皇親國戚的近況、是否有搭救可能性,前前後後也浪費了張名振和鄭成功三天的時間。

所以當他們從大沽口,把水師主力移到碣石島,接應吳三桂時,時間已經是崇禎十七年的正月十八,也就是崇禎死後將近十天了。

張名振等人趕來之前,吳三桂的部隊,此前已經從山海關經昌黎前突到開平一帶,還在開平附近跟李自成的部隊小範圍沖突接觸了一下,但雙方死傷都不多。

四天前,在確認了崇禎的死訊、和太子也落入李自成之手的消息後,吳三桂以“擔心太子被賊軍挾持傷害”為由,暫時收兵後撤,如今又回到了山海關。

當然,直到張名振抵達之前,吳三桂得到的崇禎死訊,那都是李自成方面單方面宣布的口徑,也就是“陛下是被追上包圍後,不願意談判妥協,自刎殉國”。

吳三桂始終是不知道李自成劉宗敏弑君的,這才有暫時妥協退讓觀望的余地。

回到山海關之後,吳三桂當然也知道自己的處境危機,免不了第一時間就派出使者去跟剛剛參與掌權才三個月的多爾袞接洽(黃台吉去年冬天死了,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剛剛才聯合掌權了三個月),試圖看看能不能解決腹背受敵的問題。

吳三桂依賴的溝通渠道,主要是通過他那個一年半前再次降清的舅舅祖大壽。他初次向多爾袞提出的條件,也是借清兵聯合討闖,以河北之地相酬。

而且第一次接觸時,吳三桂也沒開出他本人直接帶兵降清的條件,也沒獻出山海關。他最初說的是要保留山海關,請多爾袞從原薊門總兵馬科的防區入關。

而吳三桂自己,顯然還想繼續把守住山海關以及周邊的地盤,當他的土皇帝,多留一條後路——在原本的真實歷史上,他最初開出的條件也是如此的,顯然是對通過海路與明地溝通保留了一絲希望。後來是形勢越來越危急,李自成全力來進攻他,吳三桂開出的條件才一次比一次卑微,最後淪落到當了漢奸。

如今這個時空,大明漕運改海已經第五年了,遼地外運軍糧全靠海運,吳三桂的野心自然更加膨脹,想著只要自己能擁兵自重,左右逢源,南邊肯持續給他海運軍糧,那他就可以繼續深入紮在敵後,至少能活得比當年東江鎮的毛文龍滋潤的多。

就是在這個節骨眼上,張名振帶領的海軍,總算是跟他接洽上了。

……

碣石島便是後世的秦皇島(後世秦皇島主體已經跟陸地淤積連成一片了,海灣中只剩幾塊大石頭),距離山海關還有三十裏路左右。位於關內的一個小海灣中,有一些還算優良的深水錨地。

碣石島與山海關的關系,大致便相當於覺華島和寧遠城的關系。當初朱樹人第一次親自給遼西明軍海路運糧,去寧遠見吳三桂時,就是在覺華島靠岸卸貨,而給山海關軍隊運糧,則是一律通過碣石島的碼頭。

張名振這次來,主要目的當然不是給吳三桂運糧的。

但為了更好的打開局面,在雙方接洽的最初階段,提醒對方回憶起這幾年來雙方的友好合作歷史,所以張名振的海船隊,還是分出了一小部分運力,從南方起航時,就象征性地多運了上萬石的軍糧。

往年遼西明軍需要從南方獲取的軍糧漕糧,至少是數十萬石數量級的。這次就給一兩萬,從絕對數量來說當然是杯水車薪,但作為一個引子,提醒一下,卻是非常好用。

吳三桂手下負責軍需後勤的張國柱,四年前第一次跟沈家船隊接洽時,還只是一個守備,如今已經升到了參將,可見這幾年遼西明軍中各級將領升遷還是比較快的,

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印證出、洪承疇送掉了多少宿將老兵在松錦戰役。正是崇禎十五年那場白給了十幾萬主力的大戰,讓明軍在遼西的將領巨額出缺,僥幸活下來的都能快速填補上去,

從崇禎十五年到十七年,基層將領好多都是一年升一級,只要能苟住性命。

看到張名振在如此國難危急之秋,還給遼西友軍運軍糧,哪怕這波只有不到兩萬石,還是把張國柱等將領感動得不要不要的。

“國姓爺真是信人呐,義薄雲天,仗義疏財。京城都淪陷了,戶部早就不發糧餉了,竟還有人在戶部被隔絕的時候,自發按照往年常例送軍糧來……”

張國柱一邊簽收,一邊眼淚嘩嘩的,實在是被朱樹人的義薄雲天感動到了。

這種感動,很快也蔓延了吳三桂全軍,包括吳三桂本人也是頗為動容的。當天中午,吳三桂就親自接見了張名振和鄭成功,虛心跟他們探討後續安排、出路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