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饅頭吃到豆沙邊(第3/3頁)

同時其他戰兵就躲在普通戰船上,趁著火船擾亂敵陣、打開局面後,順勢從突破口跟進去掩殺,跳幫打接舷戰。

想法很美好,可惜一旦進入實戰,孫可望再次認識到了他手下的旱鴨子,跟張煌言手下那些沈家水師戰兵的差距。

張煌言的糧船隊居然都沒有滿載糧食,而是每次都分出好幾成運力運輸護航戰兵,還在船上準備了大量頭部包鐵的堅韌老竹竿,用於遇到縱火時撐住來襲的火船——

這一招也千萬別覺得創新,唐朝李光弼在對付史思明叛軍以縱火船燒浮橋時就用過。到了明朝,已經是素質過硬的水師將領的基本操作。

張煌言好歹也是歷史上能在舟山群島跟清軍周旋近二十年的民族英雄,軍事天賦還是不錯的。跟著姑父和表弟混了這幾年,這點水師指揮基本功早就練出來了。

因為岷江流急,不擅操舟控制方向的孫可望部,很快就被竹竿四兩撥千斤一樣撥開,往下遊沖去,

官軍船只上甚至還有少量的佛郎機炮,對抵近的流賊火船直接俯射,只要命中,直接就是船底一個大洞,提前進水超度了。

一場激戰之後,官軍倒也有三四艘運糧船被飽和火船攻擊燒毀,實在是左支右拙來不及回避格擋。

但這種程度的損失,張煌言完全可以接受,他還有充足的舢板擺渡小船把著火大船上的水兵救出來。

對面的孫可望卻是完全承受不起,每一波損失都是實打實的傷亡,只要船毀,基本就等於人亡,沒有退路可言。

一戰之後,孫可望龜縮回去舔舐傷口,但屋漏偏逢連夜雨,張煌言那邊很快就舉一反三,布置了一連串的陰招——

天地良心,最後這兩招,完全是張煌言自己發揮的,跟朱樹人沒關系。朱樹人遠在七百裏之外,壓根兒不可能遙控微操。

原來,張煌言在孫可望明明劫糧燒船失敗後次日,卻假裝孫可望成功了,讓從眉山縣前出到新津衛的官軍後撤,擺出一副因為軍糧不濟,需要收縮的姿勢。

張獻忠本人倒是不至於那麽容易中計,但張獻忠麾下的部隊也不都是他親自指揮的。他本人坐鎮成都城內,在龍泉驛和新津渡這邊,自然另有偏將部將負責前線指揮。

在劉文秀也被外派、李定國被冷藏的情況下,馮雙禮又被派去了龍泉驛,張獻忠實在是拿不出什麽名將負責新津渡。

所以當時這邊的守將,只是此前合州光復後,棄城逃回的狄三品。

這種歷史上都沒能留下什麽記載的無名下將,被張煌言的示弱偽退所騙,也就再奇怪不過了。

他還以為機不可失,見張煌言退卻,就順流追擊,結果中伏大敗,損兵折將而回,輕輕松松又送掉一兩千老營、近萬人的壯丁炮灰。

張煌言回身反殺之後,還趁機讓人散播謠言,說孫可望已經跟官軍達成默契,願意不為張獻忠助戰,換取遁逃免死。

狄三品這個災星再次運氣好活了下來,也免不了把流言帶了回去。

張獻忠當然是不會相信的,但張煌言很快又把“官軍已經對張獻忠散布了這一留言流言”的消息,透露給了孫可望。

孫可望陷入了巨大的恐懼之中,與此同時,他也從張煌言散布的謠言裏聽出了一些別樣的意味:官軍誣陷他,說他願意以不助戰張獻忠,換取免遭追殺……

那豈不是說明,官軍主帥心中,覺得這是一個合理的條件,如果他接受,義父也不會覺得奇怪?

張煌言原本不好派使者跟孫可望談判,通過這種間接溝通後,卻讓孫可望看到了誠意和可行性。

他終於決定派人偷偷聯絡,留書一封,然後拔營西撤,走大渡河遁走。

……

這番操作拖延,全部搞定之後,時間也進入了三月下旬。

而身在後方重慶的朱樹人,也在最終決戰之前,等來了後方的好消息:崇禎升他為湖廣總督的旨意,已經被王公公送到了重慶。

崇禎賜婚給他的潞王府小郡主朱毓嬋,也已經在合肥拜過了高堂,由朱樹人的繼母徐氏送來了重慶,完成最後的禮數。

傳旨團隊抵達重慶當天,重慶城內張燈結彩,免不了群情振奮。跟著朱樹人混的那些下屬,也都進一步意識到了國姓爺的不可限量,跟著他混絕對前途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