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饅頭吃到豆沙邊(第2/3頁)

於是,三月上旬,在成都周邊戰場,張獻忠總兵力二十余萬,其實只有四萬人是老兵,

而且這四萬人裏,真正五年以上老賊的,只有不到三萬,還有一萬多是在黔中道屠滅各部土司、抓俘虜強行充軍弄來的蠻兵。

剩下二十萬,都是四川本地人,有些是因為窮,真心想撈一票,還有些純粹是被裹挾的。

當中大約只有一兩成有軍事經驗,比如曾經是明朝的衛所軍,因為破城後順勢跟著長官降賊了。

還有八成以上都是從沒拿過武器的純農民,從賊時間不超過三個月,這樣的人至少有十七八萬,到目前為止都還連官軍制式裝備都配不齊,著甲率幾乎沒有,連配了正規刀槍的都只有一半,還有一小半拿的還是鐮刀鋤頭草叉菜刀。

另外,對於農民軍領袖而言,虛張聲勢肯定是免不了的。

張獻忠都實打實拉起二十三五萬人馬了,哪怕這裏面炮灰高達八成,他對外依然要宣稱傭兵五十萬,以壯聲勢。

張煌言和方孔炤兩路人馬剛推進到眉山和簡陽時,乍一聽還差點嚇了一跳,偵查了幾天後,盤算著擠幹水分,才大致摸清張獻忠的實際人數。雖然肯定還有兩三成左右的誤差,但大差不差。

而對面的官軍,如果比總人數,那肯定是反而占劣勢的。

朱樹人和秦良玉的部隊,並不會像隔壁左良玉那樣,瘋狂抓壯丁不顧質量擴充人數。

歷史上左良玉鎮武昌時,就是跟收買路錢的一樣,在崇禎死後,他就沿江設卡,所有從長江經過武昌府的,能收高達兩三成的重稅,簡直比朱樹人此前合法變法爭取來的厘金,還高了至少五倍以上。

然後左良玉就靠著這樣橫征暴斂所得,不顧質量一味擴充數量,清軍南下前左良玉號稱擴充到八十萬人,實際上估計至少也有五十萬人。

朱樹人是師出有名,從嚴治軍的,他帶來四川的作戰部隊,一共就七萬人,秦良玉那兒兩萬,還有方國安部和夔州地方武裝加起來大約一萬多,實際上總兵力接近十一萬。

考慮到官軍此前歷次戰役也有折損,加上重慶後方還要留兵鎮守,瀘州、宜賓、樂山各處前進據點,至少也要各分兩三千骨幹精兵,肅清地方,維持糧道。

所以最終拉到大決戰戰場上的部隊,也就在八萬人左右。如果樂山那邊不用提防孫可望,那就還能再拉上來一萬多,達到九萬。

但那樣的話,孫可望那邊的偏師也有可能回防與張獻忠並肩作戰,叛軍也能再加一萬老兵和若幹壯丁炮灰,對官軍來說未必是好事。

在目前的狀態下,唯一對官軍最有利的狀態,就是官軍在樂山的部隊,能全師抽調參加決戰,而張獻忠那邊的孫可望卻來不了。

這樣,就形成了類似滑鐵盧戰役,聯軍一方布呂歇爾來了,拿破侖一方格魯希卻來不了的局面。

張煌言在備戰的過程中,當然會極力促成這種形勢的出現,這也是朱樹人此前第二次給他回信時,建議的努力方向。

而張獻忠,則必然會努力避免這種形勢的出現。

……

雙方就這樣在眉山和新津衛、簡陽和龍泉驛之間,拉扯試探著小打了幾場,一邊做著磨合準備,時間也來到了三月中旬。

張獻忠的部隊,最初還存了僥幸心理,但很快發現,他們雖有官軍三倍以上的人數優勢,但那近二十萬新兵蛋子,野戰實在是不行,幾場接觸下來,官軍連戰連捷,每次還有數以千計的四川本地新拉壯丁,直接倒戈、逃亡、潰散。

於是幾天接觸下來後,張獻忠什麽都沒撈到,就白白虧了萬余人的新拉壯丁,好在老營老賊倒是幾乎沒損失。

這些戰鬥的過程實在沒什麽值得大書特書的,味同嚼蠟。很多新兵聽到密集連綿不絕的火槍聲,就壓根兒不敢往前沖,還打什麽野戰。

受挫之後,張獻忠自然也會愈發焦慮,於是就派出少數心腹精銳騎兵,迂回前去峨眉縣責令孫可望做出些積極策應的舉動。

張獻忠的使者說來說去,無非就是這個意思:“張煌言都敢無視樂山以西的我軍人馬,直抵眉山,樂山至眉山之間,一百四十裏江面,何處不能斷張煌言糧道?為何遲遲怯戰,連劫糧都不敢!莫非有異心耶?!”

當然,具體的措辭不至於這麽直白,肯定還有一些修飾,真要是這麽直白,還不怕直接逼反了孫可望麽。

孫可望感受到壓力之後,也只好嘗試從龜縮的峨眉縣城裏探出頭來,瞅準時間,逮住下一次張煌言往眉山軍前運糧的機會,出兵騷擾。

孫可望準備了幾十條火船,想趁著官軍船隊逆流而上通過大渡河口的時候,從上遊順流沖下去、同時點火,把張煌言的糧船全部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