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雙方都在養寇自重(第2/4頁)

考慮到是沈家人去合肥地頭上辦事,而南京這邊,沈廷揚已經是南六部尚書,也找不出什麽人明顯地位比他高的,合肥那邊就更沒有地方官地位能比沈廷揚高了。

最後和潞王府協商確認,請了漕運總督、外加今年剛兼任了南京兵部尚書的史可法,來作為見證的主賓。

沈廷揚自然少不了再給證婚的賓客都封一份厚禮,別人不說,光是史可法這種清官,收到沈廷揚送來的幾鬥朝鮮珍珠、倭國玳瑁,就眼睛都直了。

偏偏沈廷揚只是日常人情禮尚往來,並不是賄托他徇私枉法,史可法也沒拒絕的理由,只好收了。

……

沈廷揚一出手,那禮數就絕對不僅僅是史可法會震驚的程度了。

到了沈家人抵達合肥那天,潞王朱常淓看了提前送來的拜帖和禮單,都覺得瞠目結舌。

潞王府再有錢,過往四十年兩代人的積蓄,家產全加起來,也沒到一千萬,此前逃難過程中更是散財散出去超過兩百萬,而王府的不動產也都落入了敵手。

如今朱常淓身邊能帶著走、弄到合肥的細軟家產,全加起來也就兩百萬兩了。

看到沈家送上門的聘禮,朱常淓都覺得自己堂堂潞王府的回禮有點拿不出手。

最後還是女兒朱毓嬋私下裏提醒他:“父王,您風雅之名聞於天下,何必在乎財物輕重多寡。聽說沈家數代海商,沈尚書捐官入仕時,便是不求錢財回報,只求體面。您回贈些王府自制的風雅之物,沈尚書定然欣喜。”

朱常淓一想果然有道理,於是到了沈廷揚上門拜會的時候,朱常淓在酒席上,也是當著史可法等幾位要客,雲淡風輕地跟沈廷揚回禮:

“沈閣部富可敵國,實在是令人艷羨,本王只是山野閑散之人,平生志趣,只在修學好古,鉆研音律。些許微物,沈閣部可能是看不上了。”

然後,他就讓人送了一排潞王府監制的博山爐和其他香爐、一堆名貴熏香,外加一套他本人描畫的仿古編鐘,幾張親制“潞琴”。

沈廷揚本來就是暴發戶脾氣,沈家做海商到他這一代,才開始捐實權官職,原來再往上都只是有品級無實權那種,所以沈廷揚當然當然也是喜歡附庸風雅來裝點門面的。

潞王府出品的樂器,在崇禎朝本就是天下一絕,從琴到編鐘到香爐,哪個不是極品高雅之物?

沈廷揚收了這個禮物,也是大喜過望,連連道謝,感恩王爺厚賜。還表示回去之後,一定把這些青銅香爐都好好供奉起來,

至於那些樂器……他以後一定督促兒子好好學習音律,好讓兒子兒媳琴瑟和諧。

其他與會賓客也忍不住過來圍觀,如史可法等人,也是懂點音律的,修養素質都比沈家人高雅得多,一看這幾張潞琴,就交口稱贊。

“真是好琴!絕非凡品!”

“市面上那些幾千兩一張的普通潞琴,跟王爺親自精挑細選的,果然有雲泥之別呐。”

沈廷揚原本不是很識貨,聽了旁人議論,反而有些羞愧,愈發覺得自己實在是粗鄙不堪。

如此雙方一方覺得對方實在是富可敵國深不可測,另一方覺得這邊實在是高貴典雅難以名狀,局面倒也和諧對等起來。

既沒出現婆家看不起娘家,也沒出現娘家看不起婆家,大家各有敬畏各取所需。

臨時的潞王府擺了三天酒席,隨後沈廷揚自回南京,徐氏也帶著拜完了高堂的兒媳婦再次啟程,到武昌會合後再去重慶不提。

……

傳旨宦官和潞王府送親的團隊,還要半個多月時間才能入川。

但這個速度,也並不影響朱樹人在巴蜀的布局和戰事推進,因為朱樹人已經提前估計到,王承恩和陳新甲,有大概率會說服崇禎派出曹變蛟到漢中、大散關一帶布防。

具體人選,有可能會出現偏差,但派人來是肯定要的。

崇禎已經把張獻忠恨成什麽樣了,當然想把這個挖了他家祖墳的賊酋斬盡殺絕,絕不會放他逃命的。

而曹變蛟從河東、平陽一帶先西渡黃河進入關中,再到陳倉、入陳倉道至漢中,哪怕只有幾千人的部隊,行軍也要大半個月。

大軍開拔可比信使送信慢多了,一個能日行數百裏,一個最多日行七八十裏。

從北京到太原到河東到陳倉再到漢中,加起來送信的裏程大約是一千二百裏,後續行軍則有近一千五百裏,加起來可不也得一個多月。

所以,既然朱樹人料到了這種情況,他就會暫時按兵不動,不會在曹變蛟或者別的誰,在漢中布防到位之前,就貿然進攻張獻忠的腹心。

否則提前把張獻忠打得往北逃竄,進入漢中,再多禍害一塊地盤,那就反而欲速不達、把問題搞復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