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順便堵死張獻忠的最後一只眼(第2/5頁)

從長江轉入岷江,再一路經犍為、樂山、眉山,直到青城山都江堰,抄張獻忠後路。他們的目的,是防止張獻忠守不住成都後繼續逃。

這一路因為岷江的水量遠比雒水豐沛,所以可以航行大型戰船,部隊安全也更有保障。哪怕張獻忠發現這路人馬後想來進攻,直接依托水軍回撤,張獻忠也是毫無辦法的。

只要注意在樂山大佛附近、大渡河和岷江交匯處,別被暗流漩渦卷走就好。但事實上,自從唐朝在樂山大佛附近修了水利,大渡河和岷江的匯流處,水情也遠沒有唐朝以前那麽兇險了,以沈家的航海功底,完全是毛毛雨。

最簡單的速記法,就是這兩路人馬,一路到瀘州老窖就拐彎北上,另一路繼續直行,到五糧液才拐彎北上。

再說句題外話,自古從荊楚之地進攻巴蜀,基本上入川後也是這麽分兵的——三國時劉備在雒城附近受阻、龐統被劉璋軍射殺後,劉備就不得不在雒城前線固守待援。

諸葛亮和趙雲就是走岷江水路南線包抄入川的,張飛的陸路部隊就是走北線的,最後到成都的門戶雒城會師。

所以朱樹人和張煌言、方孔炤這麽選路線,也並沒有什麽創意,就是直接拿古人最成熟穩妥的方案抄答案就行了。

秦良玉、方國安走的就是張飛那一路,劉國能、朱文禎、袁時中走的就是諸葛亮趙雲那一路。

秦良玉、方國安的路線需要一定的安全警戒,防止被各個擊破,劉國能朱文禎那一路則是安如泰山,可以絕對確保進退自如。

……

有了嚴密的作戰計劃,部隊也都嚴格執行,後續的戰事自然不需要朱樹人直接操心了。

此後幾天,一直到元宵,他就再重慶安撫百姓,恢復秩序和生產。

四川地區雖然被部分屠戮了,可川東地區好歹是在正月裏就恢復了官府的統治,還有半個月的時間緩口氣,應該不至於耽誤春耕。

只是官僚、地主和富戶被殺太多,很多土地成了無主之地,所以新來的官府重新確認地權的工作會繁重一點,要抓緊在各縣挨家挨戶通知,有沒被殺絕全家的地主,回來認領自己的地皮。

只要有繼承人,朱樹人也不至於吃相太難看直接把田都分給貧農——有錢人已經被張獻忠殺掉絕大部分了,而且都是挑最有錢的優先屠殺,所以就算有活下來的,多半也只是稍微有點錢。

這種時候,更重要的是盡快恢復生產,恢復社會秩序,所以發還有繼承人的地主田地,也能進盡快安定人心,讓大家可以安心生產。

官僚買辦資本可以直接沒收,民族資本還是應該慢慢“贖買”的嘛,駕馭人心的道理,懂的都懂。

除此之外,趁著春耕之前的半個多月,朱樹人也要組織後方湖廣的運力,再盡量多運一批土豆過來,用於在四川地區推廣,至少是在川東或者說巴地推廣。

川西和成都平原,今年是沒戲了,就算滅了張獻忠,肯定也是春耕結束之後的事兒。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也就只能遵照舊的傳統生產模式。

好在蜀地本來就濕熱,是南方氣候,原本都是種雙季稻的,也沒法冬季種冬小麥、收麥後改種玉米。

所以玉米暫時就不需要往四川推廣了,朱樹人需要操心的主糧新作物,僅有土豆一項。

除非是將來拿下漢中盆地,漢中的氣候倒是有點接近關中,有一定的麥作區,將來可以推廣冬季種冬小麥,收貨後初夏種玉米。

對於沒來得及在崇禎十六年,就在四川全境推廣土豆,朱樹人內心原本也是有點惋惜的,不過稍微實地考察了幾天,找了一些幸存的四川本地基層官員深入調研了解後,朱樹人也就釋然了——

四川的農業區中,山區農業主要就分布在川東,或者說巴地,也就是重慶周邊。西邊成都周圍都是平原,都是平整低窪的水田,本來種土豆也有點浪費了。

土豆更大的價值,在於把邊角零碎崎嶇的爛地也充分利用起來,所以重慶周邊三四個府,包括重慶、夔州、潼川、順慶,外加瀘州府的一小部分,能把適種土豆地皮都充分利用上,就已經很不錯了。

朱樹人留在重慶周邊,安民編戶、確權土地,組織生產,也沒幹別的事情,光這些就花了個把月的時間——也別嫌慢,做過基層民政工作的人,就知道這裏千頭萬緒沒一件是輕快的,一個月能理出一個大概就已經算很神速了。

另一方面,也是這段時間,前線軍務確實沒什麽需要他操心的,一切都還在按部就班推進中。

從重慶去成都,實際行軍距離就有九百裏左右,這還是算的雒水那一路,如果是岷江那一路,因為要繞遠,只會更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