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放在大明這得淩遲(第4/5頁)

當然,考慮到這種兵器的超短射程,只能是沖鋒前臨門一腳使用,沒法扛線,所以還是要全部給騎兵。步兵繼續用殺傷射程遠的火槍,才是王道。

跟半年前相比,這些後裝槍變化不大,只是看上去更加光滑了,無論外壁還是內膛。應該是冶金工藝升級、造槍用的鋼鐵質量提升導致的。

另外,沈樹人還看到這些短管雙管槍,也被配上了一種定制套箍的、特別長的新式刺刀,或者說叫銃劍。

原本沈樹人在早年黃州軍中推廣的刺刀,刃長不過兩尺多,加上五尺長槍,總長度可以達到七尺多,也就能在近戰中勉強當反騎兵的槍矛使用了。

但自從短管雙管噴發明後,槍管長度才兩尺多,加上槍托握把全長也不足三尺,再配上老式刺刀的話,攻擊距離也完全比不上騎兵的槍矛,也就失去了騎兵沖鋒對刺的用途。

所以,雙管噴從發明出來那天起,就是不帶刺刀的,使用這種槍械的騎兵,也都會另外單配近戰武器用於肉搏。

宋應星顯然是發現了這個短板,覺得撫台大人發明的刺刀太好用了,應該想辦法給所有長銃都配刺刀,於是就發明出了這款刃長超過了四尺的短槍用刺刀,確保銃、刺刀合起來後,總長度依然達到七尺。

沈樹人看著眼前的刺刀,也有些恍惚,這東西形狀居然有點像後世60年代的三棱刺刀——當然,額外那道凸起的楞,其實也只是起到加強筋的作用,是鈍的,並不是為了多一道鋒刃強化殺傷,只是為了在用強度不太高的材料,鍛造長度更長的刃時,刃身不容易折裂。

沈樹人後世在網上,早年也看到過不少吹噓三棱刺刀殺傷力的地攤文,印象裏2010年以前特別多,吹得玄乎。後來信息越來越透明,網民水平也逐漸提高,那些地攤說法市場也就漸漸小了,銷聲匿跡了。

三棱刺刀比更後世的現代刺刀比,當然沒有什麽獨門殺傷效果,之所以被淘汰,也不是因為太殘忍被禁用,完全是冶金工藝提升了,鋼材質量變好後,無需加那道加強筋,刀刃也不會折斷。而加了楞之後,反而會讓刺刀的多用途性大大受限。

宋應星現在在刺刀上加楞,完全就是他自己想出來的,並不是沈樹人瞎指揮,宋應星要解決的,就是鋼材強度的問題。

當然了,他搞了這個加強筋刺刀後,也不是完全沒好處。沈樹人簡單問了一下後,得知這種帶加強筋的新式刺刀有個巨大的好處,就是成本低廉,可以直接模具澆灌鋼水鑄造。

而此前的刺刀,都是要由鐵匠最後鍛打鍛造的,雖然只需要傳統鐵匠,不需要會造槍管的高技術鐵匠,但那畢竟也是鐵匠。能省技術人員的人力,總歸是好的。

另外,這也是大冶這邊的鋼鐵廠,使用了新式高爐,提升了爐溫,提升了鋼鐵質量,才能這麽搞。

要是用傳統低溫鑄鐵,直接澆鑄的話,質量就更沒法看了,裏面全都是疏松孔洞。而沈樹人改良過後的大冶鋼鐵廠,生產出來的至少是初級鑄鋼的質量,直接模鑄帶加強筋的刺刀,再簡易打磨即可投入食用,才成為了現實。

材料的加工工藝便宜了那麽多,上了戰場後幾場激烈戰役下來就折斷報廢也不可惜,反正槍身不用換,頭上的刺刀直接卸了再套一個上去,也算是“模塊化設計”了。

沈樹人看完後,點評道:“這東西,大規模制造,節約成本是一把好手,但給騎兵用還是算了,騎兵有騎槍馬刀還是方便一點兒,最多作為補充備用,不嫌重的話可以馬背上多掛一個。

不過,用鑄鋼直接造帶加強筋刺刀,這種省錢的辦法,給以後大規模擴軍的非嫡系部隊用也是可以的。畢竟產量大,便於短時間內大量生產,不占高級工匠工時。”

看完刺刀、火槍之後,沈樹人又看到旁邊放著幾塊明晃晃的胸甲,樣子倒是跟西方一百年前的全身板甲的軀幹部位樣子差不多,但是還要厚實不少。

沈樹人眼前一亮,覺得這玩意兒有點後世18世紀、拿破侖時代前胸甲騎兵的味道了。

這東西不算什麽創新,因為全身板甲在西方1450年之後就出現了,1550年之前達到巔峰,隨後隨著火器的普及,全身板甲又開始逐漸沒人造了。

沈樹人手下有鄭成功那邊找來的西班牙人荷蘭人,宋應星方以智日常工作時自然也會有機會跟這些外國人切磋,最後中西合璧,吸收西方重甲的優點,這一點都不奇怪。

沈樹人久居高位,又富可敵國,這個時代但凡有的東西,他就幾乎沒有沒見過的。

所以這幾年,他家裏也有收藏過幾套從西方高價弄來的全身板甲——並不是為了上戰場時親自穿,純粹為了收藏,外加可以借鑒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