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重生的遼東軍(第2/3頁)

“九江距此又不遠,上任來得及的。對了,我最近事多,你帶回來多少人馬?我都記不太清了。”

鄭成功:“原本遼東之戰,累計救回友軍兩萬三四千人,曹變蛟、李輔明留了六千人,糊弄一下朝廷。

再刨除戰損數千,和一千五百名成建制來降的朝鮮鳥銃兵,我軍最終實際增兵一萬七千人整。

去的時候是五千護漕兵和五千水手,回來後水手和護漕軍還是要大部留在南直隸和舟山,所以實際帶回來一萬八千人。

張軍門那兒,實打實留了四千戰兵護漕,不過只有一千五百人是老家丁,還有兩千五百人是遼東兵。您說過的,要以老帶新,但凡擴軍,至少留三分之一死忠老兵故舊、擴充三分之二新附人馬。”

沈樹人點點頭,對這個數字也挺滿意。

遼東之戰最終實際凈賺了一萬七千人,但並不是都能全部帶回來的。因為當初作為本錢的五千人,都是黃州這邊挑過去的精兵,海運護航攤子越鋪越大,就留下了四千人不回來了。

去年沈樹人打完二賀時,總兵力擴張到兩萬多。後來又設計逼得左良玉移鎮、無法把武昌、漢陽兩府的衛所軍編制帶走。

沈樹人把這些地方雜牌軍也接受了、去蕪存菁篩汰加練、補充新血,最終到今年年初時,他實有兵額三萬多人、理論上滿編是三萬五。

如今抽走四千人去舟山負責海防護航,遼東弄回來一萬七,增減折抵之後實際凈增就是一萬三千人。

所以,沈樹人手下的軍隊,目前滿編是三萬五加一萬三,四萬八千人,再稍微招點新兵,四舍五入差不多是五萬。

當然,沈樹人的五萬,那是實打實的五萬,不吃空餉,不玩虛的,操練和士氣也不是同期其他明軍可比。

最多只有關寧軍可以在戰鬥的嗜血兇頑性方面比沈家軍強。而比武器裝備的話,連關寧軍在沈家軍面前都沒有優勢。

“大冶這邊,目前駐紮了多少人?幾個月沒來,營地都已阡陌連片,搞得不錯。”

沈樹人一邊問,一邊巡視,看到眼前拔地而起的軍營城鎮,怕是規模已經膨脹到能塞下好幾萬人了。

實際上軍營不可能全部住滿,建設的時候都是要提前留足余量,為將來的擴軍預做準備。

眼前看到的軍營房子,至少也都是土墻房、木椽頂蓋上瓦,好一點的連墻壁都能用上包磚。

作為長期駐地,沈樹人肯定不會讓士兵們住破布帳篷,那樣耐久度又低,帳篷經常會爛其實也省不了錢。

原先其他明末軍閥、長期駐紮也住帳篷,主要是不想一次性投入太大,或者覺得自己要經常移鎮,房子帶不走。而住帳篷的話,就算耐久度低爛了,下面也可以自行解決,無論是搶劫還是搜刮,反正包袱推下去,大帥就不用管了。

沈樹人這是已經把武昌當成他自己的核心地盤來建設了,看得出他壓根兒沒考慮過“朝廷將來有沒有可能把他調走”的問題。

而他的做法,也讓士兵們對沈撫台更加有歸屬感了,在他這兒當兵,至少住宿條件超過大明九成以上的衛所、軍鎮。

鄭成功對附近情況比較了解,一邊指點一邊解說:“武昌府如今駐兵三萬,您的五萬人馬,還有兩萬不是分別在襄陽、漢陽、黃州等地麽。

武昌這邊,主要基幹就是左良玉當時帶不走的本地兵,加上這次回來的一萬七千人為主,還有幾千你從黃州帶來的老兵,其他老兵基本上沒挪窩。

其實嚴格來說,如今河南信陽府的劉國能劉將軍部下,還有安慶、廬州的黃得功黃總兵的部隊,也都算歸屬大哥您節制,只不過不是嫡系,你也還沒麻煩過他們呢。”

沈樹人一愣,最近他勢力擴張太快,確實也有點迷糊了,都還沒跟劉國能、黃得功深入溝通籠絡呢,回頭得給他們撥點軍餉、裝備,慢慢徹底收服他們。

劉國能那邊去年就有一萬多兵馬,後來又分到了好幾千二賀的戰俘、整頓收編,只是因為河南窮困,軍糧不濟,才沒法擴軍更多。但劉國能那兒一萬五千人肯定是有的。

劉國能對沈樹人也很忠心,一直念著他的好,記得沈樹人幫他把兒子安排到南京國子監、以後可以有個讀書人出身。

黃得功此前整整六年,都是史可法的部下,如今史可法剛剛調任漕運總督還不滿半年。沈樹人原先跟黃得功的交情,也只能算是合作、同僚,談不上讓黃得功對他納頭便拜。

但黃得功的兵馬也比劉國能更多一些,畢竟皖地的幾個府,在明末財政錢糧都比苦逼的河南好很多,養得起,黃得功至少有兩萬多兵。

沈樹人今年得好好花心思,讓黃得功對他的忠誠度,能超過對舊上司史可法的仗義程度,如果沈樹人能好好打幾個勝仗立威,這事兒就更有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