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一代“名將”孔有德(第3/4頁)

但相比之下,即使是一起仕清、同朝為將之後,尚可喜與孔、耿二藩的關系依然不太和睦,至少絕不可能互相借兵。

而此戰之前,孔有德覺得自己有將近一萬人的兵力,依然不是很夠,沒把握徹底碾壓張名振和鄭成功,所以他臨出戰之前,又找到濟爾哈朗主子,請求增派一些援軍。

濟爾哈朗對於這種請求,當然也覺得很奇怪:滿八旗的騎兵,根本不擅水戰,怎麽可能借八旗的兵馬幫著孔有德去海上冒險?

面對濟爾哈朗的果斷回絕和辱罵,孔有德也是老著臉皮低三下四解釋:“王爺放心,末將怎敢指望以滿八旗勇士助戰?末將也不配指揮他們。

只是,如今錦州圍城部隊中,不是還有朝鮮國王派來助戰的一千五百鳥銃手麽?海上作戰,以銃、炮為先,火器犀利才能多幾分勝算,懇請王爺將這些朝鮮鳥銃手暫時借予末將。”

濟爾哈朗一聽這小子倒沒狂妄到覺得漢人能指揮滿人,這才沒那麽生氣,在對方給了重賄、陪著說了很多好話之後,才算是把這一千五百朝鮮鳥銃手臨時交給孔有德。

原來,朝鮮自崇禎以來,已經被清國兩次入侵了。

第一次是崇禎剛登基時的“丁卯胡亂”(當時崇禎剛剛登基,但用的還是天啟七年的年號,他哥明熹宗剛死還沒換年號),

那一次導致朝鮮不得不放棄對大明的從屬、並且不能再支持東江鎮的毛文龍以軍糧,第二年毛文龍就撐不下去了,隨後被袁崇煥找借口殺了。

第二次的滿清侵朝就是十年後的崇禎十年、發生的“丙子胡亂”,這一次之後,朝鮮直接被打得必須對滿清稱臣,隨後兩年還把王子和公卿嫡子都送到滿清為人質。最後發展到崇禎十三年、松錦大戰即將開打前夕,朝鮮還被勒令派出一千五百名鳥銃手部隊助戰。

原來,清軍一貫對於朝鮮的軍事力量非常鄙夷,但唯獨對朝鮮的鳥銃手印象非常深刻——有一說一,哪怕到了現代,韓國人也一直以弓箭射術為榮,奧運會上也經常參加各種射擊射箭類項目。

而明末的時候,朝鮮已經有非常成熟的鳥銃手獵戶習慣,雖然別的部隊戰鬥力很垃圾,鳥銃手的精度卻著實可圈可點。

“丙子胡亂”中,就戰死過清軍入關前戰死的最高級將領、享受貝勒待遇的揚古利,他就是被朝鮮鳥銃手擊斃的。(揚古利就是前文提到的阿濟格身邊副將伊爾德的叔父。他是奴兒哈赤的女婿,不能封貝勒,但享受貝勒待遇)

歷史上,松錦之戰最後階段,這一千五百朝鮮鳥銃兵,就是被濟爾哈朗安排在錦州城外,負責參與圍困祖大壽。現在孔有德需要更多遠程火力打海戰,就把這支兵力借走了。

有了額外一千五百精銳鳥銃手,他頓時覺得底氣都壯了很多,滅掉南蠻子不在話下。

……

大約寅時初刻,孔有德的部隊,總算是悄咪咪摸到了筆架山水寨外,僅僅只剩數裏遠的位置。

總共一萬一千多人的部隊,搭乘了五十艘明軍形制的大戰船,運載七千多人的主力。外加兩百多艘縱火小船、舢板,每艘只有數名縱火兵。最後還有三十艘中型的快速接應船只,裝著一千五百名朝鮮鳥銃手,以接應縱火船縱火後撤下來的死士。

孔有德部的大海船,其實相當一部分都是當年吳橋兵變時,從登萊明軍手中搶來的,其中不乏四百料的大船。

當年他們就是直接乘著這些戰船渡海投的清。還有少數是最近幾年,清人模仿明朝戰船仿造的,算是練練手藝。

如今要乘著前些年從明朝那兒弄來的船打明朝,也不可謂是不諷刺了。

至於那些中型快船,則是從朝鮮人那兒仿制來的,非常適合海上對射作戰——朝鮮自幾十年前,李舜臣抵抗倭軍時,就非常喜歡發展海上遠程對戰,發揮朝鮮的鳥銃優勢,不喜歡跟敵人接舷近戰。

所以朝鮮的大型戰船才會發展出龜船,艙頂都是尖刺,就是防止敵人跳幫,跳上來直接會被紮死。

而眼前這種中型快船,是從幾十年前的板屋船改良而來,取消了板屋船方正的船頭,以更流線的造型提高航速。

甲板上也不能上人,所有的士兵都要在船艙內作戰,打開舷窗往外開槍。艙壁是厚厚的硬木板,有些還包鐵皮,可以防止強弩和火器穿透,也能防住紅夷大炮的霰彈。除非直接用紅夷大炮的獨頭彈直接命中,才能把這些船摧毀。

當然,朝鮮船專注於鳥銃對射和航速,自然也有劣勢,那就是這種船近戰非常弱。船的高度很低,近戰時會被敵人居高臨下,跳幫也非常容易,一旦跟傳統大型戰船進入接舷砍殺,基本上就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