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第2/3頁)

方孔炤看著沈樹人把信徹底寫完,也是對沈樹人的勸說口才佩服不已,同時也知道了不少內幕,居然生出幾分肅然起敬之心。

畢竟,崇禎去年召新科進士奏對時,很多細節方孔炤也不知道,他兒子方以智雖然在場,也沒全部跟家裏人轉述。

“真是後生可畏,我大明年輕一輩的官員,還有如此鐵肩擔道義,不以個人榮辱為重,只求利於國家的諍臣,真乃大明之幸。

老夫若是年輕二三十歲,未必敢拿觸怒天子、黜為二甲末名的代價,做這般直言諍諫。如今方知智兒的信中,為何對你如此推崇備至了。”

方孔炤發自肺腑地感慨了幾句。

沈樹人跟他稍微討論了一下信的內容,查漏補缺確定把握挺大,這才封好熔上火漆印信:

“明日有勞撫台派人護送下官的心腹持此信去葉縣求援,不如這樣吧,末將今日進城時,看到一位城門守備金聲桓,以及他麾下千總王得仁,都還勤勉謹慎,武藝應該也不錯吧?帶上百十騎兵護送即可。”

方孔炤想了想:“這兩人做事倒也確實自告奮勇,勤懇任勞。這樣吧——本官與你做個約定,此番就讓王得仁派騎兵護送。

等王得仁收了劉國能回信後,如果確保劉國能會出兵襲擾賀信陽、圍魏救趙。那本官就把金聲桓、王得仁本部兵馬兩千人,一並派去孝感給賢侄做援軍。

到時候算算時間,二賀的前軍應該也會得到賀一龍老巢被抄的消息,軍心定然不穩。本官助你兩千精兵,對於追擊動搖之敵,應該頗有幫助。如能快速退敵,再讓這兩千人回防荊州。

不過,賢侄也要答應老夫一事:一旦隨州解圍,敵軍退走,不但要立刻還我這一營人馬,還要再多派一營來增援,我這兒圍堵張獻忠已是捉襟見肘,十日八日還能撐持,久了難免生變。”

沈樹人想了想,方孔炤這個要求也是應該的,用兵之道,就是要隨時隨地盡可能集結優勢兵力,打時間差將敵人各個擊破。

一開始不給援軍,是覺得沈樹人會跟二賀長期相持,他派的人不知要被借到猴年馬月,甚至是有借無還。

但如果劉國能肯抄賀一龍後路,戰爭有望在較短時間內結束,稍微借十天半個月問題就不大了。張獻忠那邊就算得到消息,也需要時間。

方孔炤還能在江陵等城池虛立旌旗、減兵增灶、夜裏偷偷出兵,多欺騙一會兒。

沈樹人把信交給沈福,方孔炤也深夜找來王得仁吩咐了一番,讓他們抓緊好好休息,明天清晨就要騎馬出城送信。

目前從江陵到襄陽再到葉縣的道路,還算是安全的,流賊並沒有進入襄陽或南陽腹地。北面的李自成雖然已經從商洛山區竄出來、進入了河南地區,但並不是朝著南陽盆地去的。

交代清楚事情後,方孔炤對沈樹人頗為欣賞,拉著他又交流了不少對軍國大事的看法。

雖然已經深夜亥時末,沈樹人明天就要回孝感,但機會實在難得,方孔炤也不願放過。

他吩咐人給沈樹人重新沏上茶,再準備點宵夜;問的也都是非常實打實、迫在眉睫能用上的問題。

“賢侄,如今形勢這般惡劣,老夫有一事一直懸在心中擔憂不已。你覺得,若是流賊再次做大,朝廷真的沒辦法完全撲滅時。

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賀一龍,究竟當以確保滅絕哪一家為最重?老夫有一種不好的預感,唉,黃台吉這時候來,就算我們奮力死戰,殲滅了一些流賊,余部估計也會被剩下的賊酋收編。

如果不能全殲敵軍,或者至少是俘虜改編回官軍的話,只殺其酋守,說不定反而會幫到那些流賊自相兼並、活下來的只會愈來愈強!唉。”

沈樹人騎了一天馬,又想計策寫信謀劃到半夜,已經徹底虛弱不堪,此刻只是拿著茶水灌,試圖緩幾口氣,又隨便抓著書房裏常備的乏味幹餅往嘴裏塞。

明朝讀書人常備的點心都比較幹硬,最多只是加了點糖,好處是越幹保質期越長,可以在書房裏擱個把月都不壞,味道肯定比現做的差得多。

沈樹人噎得有點難受,順了好幾口茶水,才揉著胸口嘆道:“我以為,四賊當中,應該是張獻忠、李自成最危險。我倒是想為國出力,盡快滅了他們,但最後怕是身不由己,只能是誰先送到刀口上先殺誰。”

他回答時,也沒精力想太細,所以純粹是用歷史先知報答案。

然而,方孔炤似乎並不滿意這個答案:

“為何?張獻忠當年組織挖掘鳳陽皇陵,雖然最為罪大惡極,也最為兇悍,可畢竟被朝廷針對,如今躲在川東鄂西荊山之中,兵力補充應該是比較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