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忠奸難辨(第3/3頁)

“在陛下眼裏,左良玉那號稱十萬之眾的人馬,不也算‘官軍’麽?陛下這是對於養寇自重調不動的人馬,都留下,心懷忠義調得動的,全部調走。身為人臣,我們有什麽辦法?”

沈樹人氣極反笑,冷冷嘆道:“方撫台,有些大逆不道的話,也就是現在沒有外人,下官才敢跟你說。陛下如此調遣……怕不是掩耳盜鈴了。

左良玉素來保存實力、追而不擊,天下誰人不知!張獻忠來勢洶洶他就躲,張獻忠每每搶完退走,他就鼓噪尾隨撈個功勞!

唉,照此說來,這湖廣戰場,難道就沒有別的援軍可以指望了?還是說,陛下欺軟怕硬,凡是流賊反正,或者擁兵自重,他才不調?”

方孔炤初聽沈樹人的忿忿之言時,也有些皺眉,怕對方太過不尊朝廷。但隨後見沈樹人說得句句在理,他也懶得計較了。

大家都是一樣的遭遇,何必見外呢。

徹底聽完沈樹人的分析之後,方孔炤倒是受到一些啟發,提醒了一句:“賢侄剛才這番話,倒是提醒了我,如今在鄂豫戰場上,倒是還有一支名義上算是官軍的隊伍,至今沒有被陛下或楊閣老調走。

那就是在信陽西北,位於信陽、南陽、開封三府交界的葉縣、郾城一帶的劉國能。劉國能原本是跟隨李自成一起起兵的流賊,後來張獻忠、羅汝才等就撫時才歸順的朝廷。

張獻忠羅汝才復反後,他倒是沒有再跟著反,但朝廷對他一直也有些忌憚,這次應該是怕讓他移防會刺激到他,就穩住沒調動。

賢侄如果沒法請左良玉增援的話,如今唯一指望得上的就是劉國能了。而且劉國能位於信陽府西北,如果他肯出兵,是可以抄賀一龍的信陽老巢的。

只可惜,過去三年,並沒有朝廷官員能調得動劉國能的人馬,他始終是固守地盤,做好本分,讓人難以揣測其真心。”

方孔炤說著說著,也有些惋惜,但沈樹人的眼神卻越來越亮。

其他人懷疑劉國能的忠誠度,沈樹人卻是知道劉國能忠義的,歷史上他最後死磕李自成,兵敗後父子一起被殺都沒投降。

而且去年沈樹人科舉殿試之後、崇禎召他們問對時,沈樹人就拿劉國能舉例子、想讓崇禎千金市骨穩住其他降將,還幫著說了很多好話——也就是崇禎後來下旨“殺張獻忠者封公爵”那次。

只是不知道劉國能自己知不知道、這一切都是沈樹人在幫他說好話。

穩妥起見,沈樹人還得想辦法提醒一下。

當然,去南陽、信陽等地的路太危險了,都沒有水路可走,這個求援沈樹人肯定不能親自去。

最多派個有點勇武的將領、帶著些精銳騎兵去送信。書信的內容,以及相關的秘密、善意條件,倒是可以沈樹人自己親筆寫。

想到這兒,沈樹人想起剛才嚴格把門的那倆守備、千總,便建議道:“方撫台,下官倒是有點把握向劉國能求援。不過此去路途艱險,下官不可能親自去送信了。

最多留幾個心腹勇士,再請撫台撥給數十騎精兵,明日一早幫我送去葉縣。下官求不得援軍,也只有明日便回返,先跟麾下將士們同仇敵愾,若是再久留下官也怕部下士氣會動搖。

另外,此番前來,見撫台守城法度嚴謹,著實令下官佩服。下官還想請撫台提醒一下楊閣老,尤其是提醒一下襄陽守將:

既然張獻忠有竄出荊門的風險,那他未必會直撲江陵,也有可能會繞路直撲襄陽。張賊的騎兵先鋒來去如風,日行三百裏都有可能——當年曹操在此追劉備,虎豹騎便是一日一夜行三百裏,從襄陽追到荊門外的當陽長板。

所以,離荊門三百裏內的城池,都該當成前線城池來提防,切不可因為前面還有友軍城池屏障,便疏忽大意。”